对于伟大的人物,我们总是充满了敬仰,对其取得的成就,也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扬。
但是作为伟大人物的家人,也许他们并不想这么想。没准,他们会把家人拖入灰色浅滩,让家人搁浅在沙滩上。
爱因斯坦,被人们称为天才,是世界著名三大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出现绝对是人类的财富。以至于他去世后,他的大脑都被偷走并展开研究。
年,此时26岁的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从而获得了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还由创立狭义相对论,为人类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在物理学的探究方面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为物理学界打开了新的一扇门。
因此这一年后来被人们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十年之后,勤于思考的爱因斯坦,在年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世间从此有了广义和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傻瓜天才犹太少年,追逐自我的自学探究之路
但是年少的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一个有点自闭却爱学习的好孩子。
他年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孩提时的爱因斯坦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自己,直到8岁才能完整地表达整个句子,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至于他家的女仆都说他是个“傻瓜”。
起初的爱因斯坦数学成绩也是不及格,因为他数学都是自学。他10岁开始读科学读物,开始涉猎哲学著作,11岁自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从此开始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到年,他又开始自学了一年的微积分,但是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考试中,因为考试成绩不及格被拒之门外。
幼年爱因斯坦但挫折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也许正像他在自述中说“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许多人一辈子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也许这只是他的兴趣,而不是擅长的领域。
于是16岁的他开始思考“光”的问题,开始研究光速、光的前进方式,探讨“光波”问题,拜读各种关于光的理论和著作,在这些经典理论中,他发现了传统关于光的理论中的矛盾。
大学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幸的长女
年他才拿到入学资格,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就读。并于年20岁毕业,在此期间他邂逅了他的妻子米列娃。
作为学校年轻潇洒英俊的物理系理工男、学神、又擅长小提琴和钢琴演奏的爱因斯坦,是当时学校任何一个女生的倾心的对象,但米列娃是个相貌平平,身材短小,且带着跛脚,还大他三岁的塞尔维亚女人,却让他格外倾心。
这让当时的同学非常不解,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带着兴奋的荷尔蒙,带着攀登科学高峰劲头,无视同学们异样的眼光,深深地迷恋着米列娃,并且将她成功地追到手。
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也许是因为米列娃是他们物理系唯一的女生,追到她才是系里男生们的荣誉,也许是米列娃的缜密的数学思维深深地影响着他,也许是这位大三岁的米列娃能让这位未来的科学家找到了母爱的力量,但总之坠入爱河的爱因斯坦,无法自拔,婚前他在学校就和米列娃未婚先孕,生了一个女儿里瑟尔。
而此时他俩还是学生,爱因斯坦也在忙着研究热力学、电势差、写论文,根本没有能力抚养这个孩子,于是米列娃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让他们代为抚养。
年爱因斯坦开始在瑞士这一家专利局工作,而他19个月的女儿却因为感染了猩红热不幸夭折。
对于这个女儿,也许只有生下来时爱因斯坦见过,直到女儿去世就再也没见过。目睹了女儿的去世,这让年轻的米列娃伤心不已,终日地闷闷不乐。而另一边却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不被祝福的婚姻,现实生活的磨难,意志的坚强
他们打算结婚,但是婚姻却遭到双方家长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都是刚毕业不久,还没有成家的条件,前面夭折的女儿就是最好的证明。
直到年年底,在爱因斯坦父亲临终前,才答应他们的婚事。以至于在后来婚姻破裂后,每每想到去世前的父亲,这段婚姻都让爱因斯坦伤心不已,并对父亲存着深深的愧疚。
于是年他们结婚,并生下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这个儿子的到来渐渐地慰藉了米列娃的心情。但是婚后的米列娃心高气傲专注于学术研究,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24岁的爱因斯坦身上,此时的他也只能靠在专利局试用期的微薄收入来养家糊口。
这一工作直到年9月才被转正,并且还是三级技术员,但是此时的爱因斯坦还要兼顾寡居的母亲。
生活上的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让一家人为难,让一向心气很高的米列娃抱怨不已,也为日后的婚姻生活蒙下阴影。
但是专心研究工作的爱因斯坦却坚强不已,他以坚强的意志力,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专心研究,据说即使大儿子汉斯大哭不已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他专心工作。也许这就是别人眼中的科学家,献身科学的领域,为了科学而无情。
但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爱因斯坦拼命地工作、学习,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时提出光电子理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年被后人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为日后的诺贝尔奖开辟了道路。
都说科学家是怪才,也许别人只是看到了他的“怪”,也许生活的磨难,不同于常人的意志,才是他们成就事情、事业与贡献的原因吧。
尤其是在科学与艺术界,俗话说“不痴不傻不成魔”,如果不克服外界的各种干扰,困扰,他们怎能安心地科学地瀚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国度里驰骋,正所谓:舍得,有所得必有所弃。他们,傻傻地探索,放弃了常人该做的,该拥有的,自然地也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为“魔”。
爱因斯坦家庭环境一地鸡毛,科学之路节节高
在米列娃的唠叨、抱怨中,爱因斯坦摒弃杂念,潜心钻研的研究也终于有一些成果。同时爱因斯坦的小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也在这一时期内诞生,然而他的到来却并没有给家庭带来欣欣向荣,相反家庭的阴霾却越来越重。
生活中的爱因斯坦,不修边幅,不喜欢抛头露面,只愿在书房里思索,而米列娃却喜欢时髦,爱出风头。生活习惯和性格的差异也让两个人开始割裂。
年,爱因斯坦做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但是痛苦的婚姻生活,为了孩子争吵不休,这让他们的婚姻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这让献身科学的爱因斯坦,几乎放弃了家庭,一头扎进了科学的道路上,也在后来提出各种量子领域的论文,定律。
他先后成为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而到了年,在德国任教的他,处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心,爱好和平的他不愿意看到战争的残酷,拒绝德国宣扬的普世价值、文明宣言。妻子米列娃也带着两个儿子回到老家,从此也割裂了两个孩子与父亲的联系,导致了二人婚姻的破裂。
在德国战争的阴霾下,人们缺衣少食,爱因斯坦被胃病和饥饿折磨得痛苦不堪,妻子和儿子的离开导致了心灵上也很受伤。在他最困难、最脆弱的时候,他的表姐走进来他的生活来照顾他,这也是为什么有部分网友喷爱因斯坦是渣男的原因。
爱因斯坦爱情破灭,用诺贝尔奖奖金预付离婚费
爱因斯坦和妻子米列娃也一样,生活得一地鸡毛,作为家庭联系纽带的孩子也被米列娃带走,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的氛围下更加让两人越走越远。
年爱因斯坦做出一个决定,要和米列娃离婚,并承诺日后如果得了诺贝尔奖,会把全部的奖金都送给米列娃,此时的爱因斯坦还未获奖,但是他自信他会的,经过一周的考虑米列娃同意了。
而六年后年他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将当时3万美元的奖金全部给了米列娃,现在看来这笔钱不是那么多,但是在一战后,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也是一笔巨款,拿到钱的米列娃在苏黎世买了三套公寓。从此两人分道扬镳,爱因斯坦也同一直照顾他的表姐结了婚。
婚姻的破裂,受伤的终归是孩子。
作为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把工作放在科学的事业上,很少照顾孩子。父亲是一棵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浓郁的树荫足以影响孩子心灵,成就孩子力量。
据大儿子汉斯回忆小时候,父亲还曾经为他读过睡前故事,为他拉过小提琴,但是作为爱因斯坦的小儿子却没那么幸运。小时候父母的吵架,为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创伤,更为致命的是,爱德华遗传了母亲米列娃的精神病,在家庭的氛围的刺激下,十几岁就被激发发病。
虽然他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师,但是病情一直折磨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后来他开始了解精神病改学医学,想通过这种方法为自己治疗,但是病情却越来越重。
他渴望父爱,但是父母的分离,战争的环境,屡次想去看望孩子的爱因斯坦不得不面对战争的困境,资金上的困难,此时的他只能依靠表姐的接济和照顾。
现实的世界打碎了这个家庭的梦,伤害了孩子们的心。
爱因斯坦和孩子而小儿子爱德华在毫无辨识能力的情况下,还要忍受母亲米列娃对父亲的抱怨、抹黑和谩骂,作为一个孩子,他怎能了解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亲作为一个男人,又是如何为了家庭奔波,为了成就科学的梦呢?
中国人讲,一个好女人可以成就三代,一个坏女人足以毁三代。好的女人可以成就家庭内的好男人,也可以成就孩子们,但是米列娃显然把孩子领进了死胡同,纵使有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父亲,可面对现实他也是无能为力。
爱因斯坦后来也一直将这一切后果归咎于米列娃,而他又是那么地献身科学事业,同时在战争和生活交困时,时代的背景现实的无奈,又怎能期待在关键时刻拉儿子一把呢?
难道这主要不是靠自己的主观动因吗?
爱德华无非就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带着对父亲的憎恨和失望罢了。
而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以自己的社会担当,忧国忧民情怀,心怀全世界人类的安全,活成了一位世界巨人。
爱因斯坦科学的进一步,也许就是罪恶。
二战初期,他首先洞察到自己的理论有可能让凶残的德国首先研发出原子弹,于是他致信美国,让美国抓紧研究原子弹,同时提醒一定要在德国之前研制出来,也正是他的这一建议,世界上出现了最大的杀伤性武器。
让日本吃了两颗提前结束了二战,将人类拉出了战争的泥潭,迎来了二战后到现在的相对和平发展。
后来他认识到核武器的罪恶,发出和平呼吁,反对制造能够毁灭人类的氢弹,建议毁掉原子弹,不要再研发。但是却遭到美国*府的反对,在生命的最后,为了不给人类带来罪恶,他选择把自己的手稿全部烧掉,怕后人利用他的理论,制造更多更大杀伤性的武器。
爱因斯坦天才的科学家,是没用的父亲
但是,就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让小儿子坦言:有个天才父亲没用。
难道真的没用吗?
科学家为了工作,专心地研究忽略了孩子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但是作为儿子的爱德华,他缺的只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完整的家庭才是造就孩子未来的基石,他需要的是在人生的成长期,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但婚后的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生活的拮据,战争的劫难,捉襟见肘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一地鸡毛,长期的吵架,抱怨使得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母亲米列娃的作为母亲的带着精神分裂的性情,难道不是关键吗?
好在爱德华成为有名的钢琴师,而父亲呢?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依然带着坚强成就了令世人敬仰的科学之路。这可能也是爱德华的悲哀吧,他以为凭借着父亲的实力,他自己本可以有更好的未来,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又遗传了母亲的精神分裂症。
也许这个家庭的破灭,和母亲的精神分裂症有着莫大的关系。后来的爱因斯坦每每提到这段婚姻都觉得很“丢脸”。他把这段婚姻描述为“我本想抽烟,但是烟斗却总是被什么堵住,生活中的事也是如此,特别是婚姻”。
人们常说,优秀的父母未必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也有人说,是爱因斯坦的天才基因太强大,应该“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
天才是世界的,不是家庭的。成就天才的不是天才的基因,是成就天才的是天才成长之路。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不爱说话,却爱思考,从小就能够主动地阅读科学、自学数学,也正是他的这份主动和兴趣成就了自己的天才之路。而且婚后,面对家庭的压力,在20多岁的年纪,就能以高度的自制力抗拒着家庭、生活、婚姻、孩子的干扰,成就了自己的科学水平。
这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而他的大儿子汉斯,不也成了水利工程学教授,一直在大学任教吗?而汉斯的儿子爱因斯坦的孙子也继承了祖父爱因斯塔的遗志,也成了一位物理学家。面对哥哥一家的成就,作为弟弟的爱德华,难道不该反省自己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和疯子只差一扇门,只差这个“疯子”的距离,是疯子成就着天才。而平庸和天才,也只差一个抱怨和进取路上的疯子的这般自制吧。但是爱因斯坦,留给世人的话题,太多了。他的预见也等待我们去一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