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拖延订婚”“婚后离家出走”“与妻子分居”“有另一位夫人并且有了孩子”等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时,你脑海里勾勒出的是怎样一个形象?我想大多数人勾勒出的都是“并不是一个好男人”。
当“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时,又勾勒出怎样的形象呢?一个正义凌然身怀民族大义的文学英雄。
这两个表面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是出现在语文课本上几乎人人都知道的文学家——鲁迅。
01新与旧的冲突:包办婚姻的悲剧埋伏
鲁迅和原配妻朱安的结合,是双方父母自作主张的决定,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构成的包办婚姻。
“安”意为安分守己,于是从小裹小脚的朱安,按照传统女子三从四德的模式培养着长大,会做女红,擅长烹饪,性格温顺柔和,婚姻大事全部听从父母安排。
在新派学堂教书的鲁迅,此时还叫做周树人,年仅18岁,被母亲张罗着议亲成家。接受新式教育的鲁迅,本就对包办婚姻极为不满,想方设法的逃避。正巧拿到了奖学金要去日本留学,鲁迅便毫不犹豫的去了日本。而朱家,为了留住这个有身份的女婿,只好继续等待。
这一等,就是六年。这六年之间,鲁迅曾要求朱安放脚,读书,朱家没有同意。直到年,鲁迅被骗回家成亲,已经剃了鞭子的鲁迅,很听话的带了假辫子,长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所有人都诧异又高兴的时候,婚后三天,鲁迅便离家出走,回到了日本。
大概这时候鲁迅的心死了,结婚只是为了安抚母亲,逃避不了封建社会残留的恶俗,接受了却又无法付出真心。
剃辫子穿西装的鲁迅,和裹小脚梳发髻的朱安显然不是能聊到一起的。鲁迅结婚13年内,未与朱安有过孩子。13年中,被留在家里的朱安只能默默陪着婆婆,等不到归来的丈夫,守着传统的孝道和女德。
年,朱安跟着鲁迅搬到北京以后,两个人虽然住在一起,但是却是分居状态。朱安做的菜鲁迅不吃,做的衣服鲁迅不穿,铺的闯入鲁迅不睡,即使到了这种相处状态,朱安在外人面前依然要维护自己作为周夫人的尊严“大先生对我很好的”。
鲁迅也曾为朱安考虑过,想要带着朱安走进新文化的世界,但是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朱安,始终无法靠近丈夫的圈子,无法融入丈夫的精神世界。五四运动后,鲁迅曾想离婚,但是这会对朱安带来很大的伤害,不但会被歧视议论,社会地位也会一落千丈。不得已,鲁迅便从此和朱安彻底过上了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
02新与新的结合:精神相契的爱情
在鲁迅以为这一辈子的感情生活就这样了然时,许广平出现了。在鲁迅很多学生的文章里,经常会看到“许先生”便是许广平。
许广平的母亲是商人的女儿,思想开放,会作词赋词。许广平出生的那一年,鲁迅刚刚拿到了留学的奖学金,社会上对女子读书上学的观念已经开始有所转变。许广平从小读书,深受新文化的影响,在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参与了五四运动,在各类周刊上发表过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年,许广平考入了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国文系,在这里,许广平认识了鲁迅,上过鲁迅的课程。鲁迅的文采和思想见解让许广平十分仰慕。于是多次给鲁迅写信,热烈的表达自己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慕。鲁迅对于这个积极上进思想先进的女学生也十分热心,多次回信鼓励她。
年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陪同南下,到广州做教育主任。
年,鲁迅辞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职务去上海,许广平跟随鲁迅去上海,从此开始同居生活。
在和鲁迅一起生活之前,许广平也被家里议亲过,但是接受现代教育的许广平强烈反对包办婚姻,多次退婚不成,直至许广平到天津读书依然被议亲对象骚扰着。
退婚以后,许广平和一个热情豪爽的青年李小辉在一起。但是天妒英才,许广平患猩红热的时候,李小辉也患病了。许广平挺过来了,李小辉却去世了。许广平从未避忌过谈论自己的这位初恋,她毫不吝啬对他的赞扬。这样的感情态度,也是许广平能和鲁迅走到一起的原因之一。
和鲁迅同居后,自愿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机会,专心替鲁迅抄稿、校对寄信、料理家务,打点着鲁迅生活的同时尽全力支持并且协助鲁迅的创作。在鲁迅东躲西藏的日子里,一直跟随这鲁迅。
年,许广平生下儿子周海婴。原以为十分严肃的鲁迅,开始认真细心的照顾起这对母子,甚至不放心佣人,要亲自照料才能安心。或许是鲁迅仅有的温柔和风趣,都给了许广平。许广平的存在,安抚了鲁迅颠簸抗争的心,才能让鲁迅说出“只爱你一个人”这样的话。
03时代背景下,没有单纯的好与坏
离开朱安的鲁迅,寻找到爱情了吗?答案显而易见,找到了。和许广平同居以后,社会各界的谴责不绝于耳,但是鲁迅并未理会,他把许广平安抚的很好,保护在他的小城堡里,外界的言论并没有伤害到许广平,而是让他们更加坚定对彼此的心意。45岁的鲁迅,在强忍包办婚姻20年后,找寻到了自己的爱情,觅得了灵*伴侣。
鲁迅是好男人吗?单纯站在朱安的角度上来看,似乎不是的。但是结合时代背景之下,这只是一出新旧观念不合新旧文化不融合之下的悲剧。无疑,朱安的一生是悲惨的,婚后四十多年,始终孤独一个人,没有丈夫的关怀,没有孩子的陪伴。寂寥无趣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但是造成朱安这样结局的人是鲁迅吗?并不是。随着时代变迁,各种文化运动的兴起,社会早晚会进行变革,而朱安要接受新市文化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或许朱安当初嫁与普通人,也能够按照自己所学习的三从四德安稳的过完一生。
而从许广平的角度看,鲁迅是时代的斗士,是唤醒万千中国人的勇士,是一个能够敢于面对社会舆论勇敢去爱的人。
而朱安和许广平,两个接受着不同文化的人,却都能同时理解鲁迅。
朱安能理解鲁迅的选择,在她眼中,“大先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她能接受和鲁迅在一起眉飞色舞的许广平,甚至能接受周海婴。她将周海婴当做自己的孩子对待,这是传统文化中“大房”对“二房”的包容和接受。
许广平,她称呼朱安为“安姑”,她理解朱安的不容易,也知晓朱安的过去。在鲁迅去世后,时常汇钱给朱安,照料着朱安的生活。两人之间也多次来信,鲁迅去世当月,朱安就曾写信邀请许广平母子去北京同住。
和许广平璀璨忙碌的一生想必,朱安的一生极为简单。我们无法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他们三人中的任意一人,革命时代时反对包办婚姻是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勇敢热烈的追爱也是先进青年的正确做法。只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新旧交织,最终总会有人是时代的牺牲品。而这个人,是鲁迅的第一位夫人,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