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疫病”一词古已有之。在《甲骨文》《山海经》《尚书》《左传》和商代的《小屯殷墟文字乙编》里面早有记载。何为疫病?疫病乃是一种流行性的传染病,是由细菌、病*、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如天花、白喉、霍乱、鼠疫、斑疹、伤感、麻风、疟疾、非典、猩红热、血吸虫、冠状肺炎等皆属此类。
疫病是如何产生的呢?古人认为是“物候所致”。《尚书》中也认为疫病乃是“物候变化失常”所造成的。也就是说一些病*性微生物在特定的气候和环境下才能产生,就像是菌类一样,遇到合适的气候就会迅速生长繁衍起来。但是它们所需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需要高温,有的需要低温,有的适合不热不冷的温度,有的需要潮湿,有的需要干燥,有的适合干湿度适中的地方。因此疫病的发生是没有时间和地区的限定的,只要温度和湿度适合于某种微生物的生存即可发生。
纵观我国疫病历史可以发现,无论在春夏秋冬季、东南西北方,还是山区海域、或是丘陵、平原、洼地皆有发生。根据历史记载,自公元11年王莽新*至今,我国共发生过70余次疫病。如果加上公元前发生过的,次数就不仅仅是这个数字了。不仅中国,世界各地都会出现疫病。在《圣经》中,关于疫病的记载就出现过68次,可见疫病是人类的共同灾难。
这些病*来自哪里?实验证明,动物是这些病*的携带者之一。如疟疾是蚊子传播的,鼠疫是因为人们挖田鼠吃引起的。上世纪发生在我国东北的疫病病源来自一家经营动物皮货的店铺,而今年的新型冠状肺炎病*则被认为是蝙蝠携带的。
这些病*如何会传播开呢?其传播途径大致有两条:其一是直接的,比如有人直接接触或者吃了带有病*的动物,于是这种病*就再次找到了赖以生存的载体。其二是间接的,如动物死亡后,尸体腐化,它身上所携带的病*就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空气中扩散开来,一旦遇到了合适的“土壤”,再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它就开始“生根发芽”,肆虐起来。
至于这个“载体”是否致命,那就取决于自己的身体素质了,比如免疫力和抵抗力。但是无论这个“载体”的结局如何,只要通过他的呼吸,病*就可以传播到空气中去,如果温度湿度达不到这种病*的生存条件,也许它就自生自灭了,一旦遇到适宜的生存条件,再被别人呼吸到,于是便传播开了。那就成了流行病——瘟疫。
疫病既是自然灾难,因为,它不仅依赖于气候,也有人为的因素,与人类也摆脱不了干系。疫病是可怕的,每一次疫病的到来,都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因为我们无法事先预知甚至阻止它的到来。
对于疫病,人类显得很无奈,总是在它已经开始蔓延的时候才认清它的“庐山真面目”。每一次疫病到来时,人们都会显得手足无措,有些被动,总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去应对它。而且在对付疫病这件事情上,我们是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的,因为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大自然也同样是瞬息万变的,每一次的病*特点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近代以来,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最终人类还是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它们。(但这也只是针对某一次疫病来说的。)但这也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因为,只要条件允许,它还会死而复生,而且,这次的它可能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它”了,因为气候和宿主不可能和上次完全一样,“它”也许已经改头换面产生了变异。
对待疫病,人类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我们既不能对它望而生畏、谈疫色变,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也不能粗心大意、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甚至轻视“敌人”,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重视它的“威力”,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它,了解它、认识它、研究它,找到它的“克星”,然后才能打败甚至“消灭”它。
一场疫病过去之后,我们绝不能心存侥幸,好了“伤疤”忘了“疼”,因为人类与疫病的战争是长期的,很可能是一场无止境的“马拉松”赛,所以,每经历一次,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借助于气象学、生物学、中医学等去找到它可能发生的规律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应对它,至少可以预见它到来前的征兆,好争取时间去预防它,以减少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
瘟疫病*虽会传染,但也因人而异,年老体弱的人和年轻人相比发病率相对就比较高。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鼠狼专咬病鸭子”。这说明身体状况在抵御病*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白骨精再狡猾,还怕孙悟空的金箍棒。因此,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大自然,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
首先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对病魔的抵抗力。
其次要搞好卫生,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不光是自己家里的生活环境,还要有社会公德意识,保护好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大环境,因为,任何一个环境出现病*,都会秧及“池鱼”的。到时候,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剧中人”。
第三是在对动物的态度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要把动物当作朋友,但与它们又不能过分亲密,毕竟人与动物有别,必须与它们保持一的“距离”;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球应该是人类与各种动物共同生存的空间。我们在动物面前不能居高临下,肆意捕杀,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能够与动物和谐相处,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对动物要有仁爱之心,要把握好与动物相处的这个“度”,否则就会惹祸上身,受到惩罚而自食其果。(何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