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询问:孩子快4岁了,从3岁左右的时候忽然开始说话有些结结巴巴。每次说话开头总是要重复三个“我...我...我”,还有特别是说比较长的句子的时候,着急的时候,这种情况会特别严重。有人说是孩子智力倒退,我很害怕,也担心他长大也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
遇到孩子这种情况,很多爸妈都非常着急。一般来说,2岁多、3岁,孩子正处于语言学习过程,很多孩子都会经历突然语言不流利的时期。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就要注意了。
如何判断小儿口吃?
年龄已大于1岁,还只能发元音;超过1岁半,小儿发音还不正确,在大多数话中有音节区分不清的;超过2岁半还不会说话;超过3岁,说话还不能连成句子;超过5岁,还把难发音换成易发音,还有不少造句错误,语言还不流利,语言的节律、速度和抑扬都表现得异常。
患儿说话吃力,感到为难,并能自我意识到;声音过大或过小,或过度嘶哑者;声音的强度和小儿的年龄、性别不相称,声音带鼻音。
家长如果发现小儿在幼儿期存在以上情况,医院做个诊断,最好配合语言治疗师的指导来帮忙,会更事半功倍。
哪些原因让孩子出现口吃呢?
原因一:“病理性”口吃
由于病理性的原因导致的口吃。比如别的孩子都说话流利了,可自己孩子却说不出来,这里面可能存在咽腔、口腔、舌、唇等发音器官异常。还有的孩子语言环境很丰富,也很聪明,就是说话结巴,可能存在大脑语言神经中枢发育的异常。除此之外,脑部感染及病变、头部受伤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等传染病,日后也易引起结巴。
原因二:“发展性”口吃
①语言跟不上思维
2岁多、3岁的孩子,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视野也开阔,思维也越来越敏捷,而这个年龄段,也是孩子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的宝宝,由于语言跟不上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有关复杂内容,所以就结巴了。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结巴会减少,说话不流利的表现也会逐渐消失。
②孩子词汇量、词汇组合太少。
2岁多、3岁孩子的形象记忆的效果高于词语记忆的效果,也就是孩子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但掌握的词汇较少、词汇的组合、以及相应事物的配对能力不稳定、不牢固。当他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下子又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就容易形成结巴。
原因三:“心因性”口吃
由焦虑、紧张、胆怯、恐惧等心理性因素引发的口吃。由于这种情况极易形成条件反射,多次重复之后,很容易造成习惯性口吃。
比如: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当孩子太顽皮或做错了某件事时,就对他们严厉斥责。尤其是在孩子说错了某些话时,受到突然大声呵斥,使其受到惊吓,从而变得结巴起来。另外,生活环境改变、父母之间的吵闹、发脾气都可能给孩子心理上的刺激,语言上表现出来的就是突然发生结巴。
原因四:“模仿性”口吃
即由于模仿口吃的人而形成的口吃现象。如果是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帮孩子远离模仿源。
温馨提示
孩子说话结巴,孩子自己其实比家长还要着急,家长们先不要慌了神。若是家庭干预3个月后,没有改善或者出现其他的语言问题,甚至结巴更严重,请至专科就诊。若是5岁后仍出现口吃现象,则应立即就医,请医生正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