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小孩,巴黎王子
文/蔡朝阳
其实我应该给这两本书各写一个书评才对。毕竟,我都那么喜欢。这是乐府最近出版的书里,我最喜欢的两本。但是碍于时间,只能放在一起笼统说一下。
《伦敦小孩》,是谢泼德的自传。谢泼德这个人,说起来似乎不怎么熟悉。但若你读过一点儿童文学,跟孩子们一起读过绘本,一定会对他印象深刻。他是《柳林风声》的插画师,是小熊维尼形象的创造者。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黑白绘画艺术的最后一位大师”。
伦敦小孩,是谢泼德自称,可他明明活了近岁。谢泼德的生卒年,-,横跨两个世纪,见证了历史的风云。但是呢,当他在写作这个自传的时候,他确实就是一个小孩。或者说,谢泼德的所有作品,都是他童年的延续。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滋养,也是很多成年人创作灵感的源泉。自从有了“儿童”整个概念的建构,我们就再也难以无视童年的重要性。而童书之所以是童书,就在于,这是拥有儿童视角的,是专门为儿童而创作的作品,其中有创作者可贵的童心。
我们在观看谢泼德的画作时,总是会为之感动,那些柔和的线条,充满了童真的形象,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但谢泼德也并非有一个甜蜜无瑕的童年,他十岁丧母,年轻时代丧父,命运也曾给他以重击。但他用爱来回报这个世界。笔下的维尼小熊,呆萌可喜,鲜有小朋友不爱的,还会有玩偶,毛绒玩具,陪孩子们入睡。而这个形象的灵感,其实来自谢泼德自己孩子的一个玩具。
读了《伦敦小孩》。我们就会知道,尽管母亲只陪伴了谢泼德10年,但这10年是温暖有爱的,这10年,胜却人间无数。比如他得了猩红热的这段时间,母亲每天给他念书,这种陪伴,给了谢泼德珍贵的记忆,这样,创造出的一只小熊,我们似乎可以从小熊身上,看到谢泼德自己的影子。
《柳林风声》的作者是格雷厄姆,是个苏格兰人,这位老兄的童年,跟谢泼德颇为相似,先是丧母,接着丧父。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二十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命运对他可真不好。但是我们会发现,即便他们的人生中总是少不了各种打击,但他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又总是充满了温情。好像就是一种补偿。由谢泼德来为《柳林风声》配画,那也是绝配。一个爱丁堡小孩,一个伦敦小孩,在故事书里交相辉映。
格雷厄姆比谢泼德大20岁,也见证了维多利亚时代。谢泼德的童年,恰好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复杂、浪漫、迷人的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是欧洲“群星闪耀”的年代,也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最后的*金年代。他见证了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周年庆典光辉灿烂的景象;他每日骑着小马脚踏车,从蓬勃的街市、卖各类物产的丰饶店铺前奔过,满目琳琅;他对火车和地铁路线很是痴迷,对*事知识也无比喜爱。透过生动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英国在*治、经济、*事方面的繁荣。谢泼德“可以让一道渐渐远去的简单的乔治时代风格栏杆看起来有趣又可爱:在这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里,可以随处找到这样的美好”(《伦敦新闻画报》评论)。
谢泼德生活的伦敦,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当然,之后,他也经历了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但这本追忆逝去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回忆录作品,就像带着我们穿越幽暗的隧道,望见了前面的光明。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译者范晓星老师的译笔,自然流畅,细节处处动人。就像这是汉语原创一样。配得上这部不朽的经典。
巴黎王子,这是我的杜撰,讲的是圣埃克絮贝里的《小王子》。其实圣埃克絮贝里也不是巴黎人,他出生于里昂。应该叫里昂王子才对。但为了对应《双城记》,我还是这么随便加上去了。
这本《本真不可见》,是一个德国人写的,欧根·德雷维尔,更与巴黎无关。他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写了一本关于《小王子》的心理学分析而已。
但为什么如此隆重呢?因为,一旦你读过《小王子》,就会为这本书丰富的象征意味,其不可穷尽的可阐释性而入迷。而这本《本真不可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不一样的解读视角,或许,经由这次阅读,你可以再次得到跃升,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理解《小王子》。
就说我自己,这半辈子,读过无数次的《小王子》。第一次读,已经30岁,之后基本上每五年,都会因故再读一遍,而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所得。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如卡尔维诺所言,是常读常新的。而我每次重读《小王子》,感受到的内容不一,于是不断重写书评。到目前为止,我大概写过4篇关于《小王子》的评论。每一篇,都有新的视角。这已经远远超过一本童书的范畴了。
所以我们才说,好的童书,其实完全不止是童书,是一种生活的隐喻,是短暂而有限的生命的象征,我们不断去破译,就不断得以窥探到生命的本真。
之后,我读过周保松先生的《小王子的领悟》。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周保松先生的专业背景是哲学,对《小王子》一书有很多独特而又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人生的中途,我们停下来读一本童书,这是一种自我的审视,也是一种内在的重整。
现在,这本小小的,并不那么厚重的《本真不可见》,篇幅不长,须臾之间就能读完,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深。比如,《本真不可见》里,关于“玫瑰”的隐喻,他认为这可能象征着母亲的秘密。而故事一开头的蟒蛇吞吃大象,是一种“屏蔽记忆”,其实质正是母亲本人。
这些观察,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也是相当地惊世骇俗。但这就是我们阅读的乐趣。
这两本书,推荐给大家。我们跟乐府文化做了一个特价的团购,5折包邮,识别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