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95年的学妹,在北京西二旗的互联网公司工作。
月薪高于大多数同龄人,六险一金,加班管饭,打车报销。与工资相对应的是巨大的工作量,入职时说好的早10晚7双休,实际上,日常全员工作到10点,双休不是在家里工作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她找我帮忙转租房子,晚上没事就多聊了一会。
从租房子,聊到了甲醛白血病,聊到了生活艰辛,还聊到了之前一个学弟的死讯。
去年9月我们旧校区翻修,一个工人违规操作,把楼顶的支架弄掉了,支架从6楼落下来,砸死了一个大一的新生,18岁,刚入学28天。
父母满怀希望的送孩子进大学,一个月后只有冰冷的尸体和甲乙方万的赔偿。
生命无常,明明以为是开始,谁也没想到会这么结束。
学妹说,今年不知道怎么了,总是听到“死别”的消息。
从离得远的名人再到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人,不知道名字的学弟,高中同班的患癌同学,同一楼层猝死的工程师……
当身边的人出事的时候,会觉得天灾人祸离我们很近,为什么货拉拉坠亡案会让我们震惊和恐惧,因为除了他们,还有你,还有我。
我跟她说,别想太多,积极乐观一点。
她说,她的乐观是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继续阳光生活。
我学妹也是独生女,上学那会儿也是乐安天命无忧无虑的;工作后独自一人离家在外,迅速从小女生变成大姑娘,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未来,当然还有父母。
货拉拉出事的那段时间,她决定买保险,也和我讨论过。
保险方案无疑也就是意外+重疾+医疗+寿险,重疾保额30万,保障到70岁,保费不到0。让我诧异的是她买了万保额的寿险,保障到60岁,寿险保费0多。
我说,你刚工作年纪还小,不需要养家,其实可以把寿险的预算匀给重疾一部分,先考虑自己生病的治疗费用。
她说,工作之前,以为自己面临的最大的健康问题不过是脱发,工作之后,发现二十多岁的人,三四十岁的身体真不是开玩笑。
已经远离珍珠奶茶肥宅水,天天保温杯里泡枸杞,早上晨跑晚上养生,却依旧抵不过积劳成疾。
面对电脑久坐,视力减退,干眼症、腱鞘炎、颈椎病说来就来,年初公司体检,还查出胃炎和甲状腺结节,现在看到类似于“年轻人,别让癌症找上你”的文章,心里会觉得很慌。
最开始想到买保险,就是怕自己出事,至少给爸妈留些钱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大多数80、90后独生子女都面临这个问题,万一我死了,父母怎么办?
我也想过,得到的结论和学妹一样:人不在了,把钱留够也行。
我遇到的像我学妹一样的有保险意识的90后其实不多,更多朋友会对我说,我好好的不会出事。
之前微博上王思聪/2万的抽奖,还会转发想一想说不定中奖的是我,而面对/10万的癌症发病率,却觉得自己不是倒霉的那一个。
刷《编辑部的故事》,葛优老师演的东宝有一段台词:
“打在胎里,就随时有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长成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子压扁。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面等着。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钙少了罗圈腿。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躲着个坏人,你说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
这段话戳了心,越长大越发现生活不易和生命脆弱。
我学妹万的寿险,突然让我觉得,成长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开始对之前不曾考虑的重任负责。
特别是对于还没成家的人来说,不能只顾着自己活得潇洒,确实也要考虑父母,如果我们出事谁给他们养老呢?
在分担家庭责任这方面,定期寿险无疑是很实用的。
在目前市面上众多定寿产品中,她姐推荐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