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游杏园,览中医简史明清医学到中西医融合之
TUhjnbcbe - 2022/4/23 0:0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359028.html
明清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医学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新概念,中外医学得到交流、融合。大量医学名家编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医学典籍。

明代医药发展: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杏园李时珍雕塑

明代最有名的医学著作是《本草纲目》,作者是草根名医李时珍。李时珍在民间行医时,发现过去的药书往往都有错漏,甚至错得离谱。因此,从34岁起,李时珍决心要编一本靠谱的全新本草书。李时珍历时27年,研究了多种医药书,终于在年编著完成了这部多达52卷的大部头,这部著作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医药知识,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也汇编了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书中批判了吃水银、仙丹能长生不老的错误观念,但其本身也有历史局限性,如“孕妇吃兔肉生小孩会得兔唇”等观念就经不起科学检验。但总的来说,这部书是我国古代医药著作的代表作,也是医学的一座高峰,自横空出世之日就一直是畅销书,疯狂再版,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英美和欧洲大陆各国。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发展

温病是各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分为传染和非传染两种,过去人们常分不清温病和伤寒。到明清后,温病逐渐从伤寒杂病理论中分离,形成了独立的温病学体系。清代对温病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医家是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后人称之为“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瘟疫论》

在温病学这一体系中,成就最大的是明末的吴有性。他对过去错治温病感到十分痛心,从而呕心沥血,最终于年写成《瘟疫论》。他提出“戾气”这一学说,正是因为“戾气”这种物质从口鼻进入人体,所以导致人患上传染病。他在人类发现细菌、病*两个世纪前发现的“戾气”,可以看作今天人人皆知的致病微生物。

叶桂薛雪

清朝有一位温病学名医叫叶桂(字天士),他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写了《温热论》,推动了“舌诊”诊疗法的发展,他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叶桂在世八十年,临终前告诫他的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中医文化长廊:薛雪断用白虎汤

同时代略晚一点的薛雪,擅长治疗温病里的湿热病,他著有《湿热条辨》,现在都有应用。杏坛上流传着“叶薛之争”的故事。叶桂、薛雪都是江苏吴县人,医馆都开在上津桥畔,因为两人都是温病学派,又同在一处行医,免不了有一比高下之心。据易宗夔《新世说》记载,两人每有患者都要问其是否到对方那里诊治过,若回答是,那病人就会被赶出医馆。久而久之,两人成见益深,叶桂将诊室题名为“踏雪山房”,薛雪听后,在自己诊室挂上“扫叶山庄”的牌匾。之后,两人的斗争愈演愈烈,凡叶桂说不可治的病人,薛雪想方设法都要争取过来治疗,直至患者痊愈才罢休;叶桂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薛雪的病人。这样的明争暗斗,终于因一位老人病重而告一段落。这老人正是叶桂的母亲。叶母年事已高,经叶桂诊断,母亲患的是阳明症,非重用“白虎汤”不可。但叶桂担心母亲无法承受如此竣猛的凉药,内心纠结。这时,“踏雪山房”进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同为孝子的薛雪。他听说叶母病重,叶桂因用药问题犹豫不决,赶过来看能不能帮上忙。薛雪诊断后,也主张重用“白虎汤”,打消了叶桂的疑虑。随着叶母的痊愈,叶薛冰释前嫌,成为了知己。

医史浮雕:吴瑭王士雄

又几十年之后,有位号半痴山人的医生王士雄,他经历了上海的瘟疫霍乱,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他指出饮水“臭*”和霍乱流行有着密切关系,说明他已发现公共卫生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因素。吴瑭,字鞠通,他十九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让他产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潜心学习钻研医术,并于年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他根据《内经》有关三焦部位的概念,结合温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病变累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表现,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贯穿其中,重点论述三焦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按脏腑进行定位、诊断和治疗,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一温病辨证纲领。他的这部书,是治疗温热病较有系统的一部温病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还著有《吴鞠通医案》等著作,他的著作对叶桂的温病著作作了丰富和提高,使温病学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他成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医学家之一。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传播

医史浮雕:人痘接种术、王清任、张介宾

天花病在古代是全世界的烈性传染病,堪称“人命收割机”。中国率先做出了治疗天花的突破性贡献。大约在公元16世纪或更早一点,中国发明了接种人痘法治疗天花。根据年《张氏医通》和年的《医宗金鉴》两部书记载,人痘接种术可分为痘衣法和鼻苗法,鼻苗法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浆苗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是把出天花患者穿过的内衣给没出过天花的人穿,这法子是想通过间接接触让没出过天花的人感染上轻微天花后产生抵抗力,但这个法子不好操控,有时没感染上,有时又感染过重,容易有生命危险。而且,穿别人的内衣,实在有些“膈应”人啊。鼻苗法之浆苗法,是用棉花团擦取天花患者体表上的脓浆,然后放入没有出过天花的健康人鼻孔里,目的也是让病人感染轻微天花然后自愈,从而产生抵抗力,不过这个方法也容易使人感染过重。鼻苗法之旱苗法,是将天花痊愈者结的痂收集起来并磨碎,再用银管吹入健康人的鼻孔里,这种方法安全性高多了,而水苗法则是在旱苗法的基础上,将粉末加水搅拌,再用棉花团蘸着溶液塞入患者鼻孔里,水苗法的可控性也较高。接种人痘能起到很好的预防天花的效果,康熙皇帝大力提倡人痘接种。这项先进技术影响到很多国家,如朝鲜、土耳其、英国、法国、俄罗斯。据俞正燮记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明清时期,医生虽然不明白种痘使人产生抵抗力的真正原理,但这种医学实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18世纪牛痘被发明之前预防天花最有效的办法,也被看作人工免疫的先驱。

明清其他医学名家

张介宾,号景岳,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他研究《*帝内经》30年,在《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基础上,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剂,故被称为“温补学派”。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医史浮雕:傅青主

傅青主,即傅山(字青主),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清史稿》卷五百一有传。王清任,清代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刊行于年。上卷内容有二,其一是论述脏腑解剖,绘制了解剖图谱并提出一些生理学方面的新观点,意在改正古人在某些解剖和生理认识上的错误。其二是论述了王氏三首活血化瘀方剂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下卷主要论述了半身不遂、瘫痿、瘟*证、抽风、月经及胎产病、痹证、癫狂等病症的瘀血病机及辨证治疗,意在改正古人对这些病症认识和治疗上的错误。全书共收载王氏自制或改制古方而成的32首活血化瘀方剂及其在临床运用的经验。

医史浮雕:王维德吴谦陈修园

王维德,清代外科医学家。世医出身,其曾祖王若谷即以疡科闻名。维德继承家学,于内、外、妇、儿诸科,无不通达,尤精于外科,对疮疡之证,有精深研究。如以红肿疮疡为阳实之证,而白色疽证属阴虚,认为“痈疽无死证”。他反对随便动用刀针及*药,强调要在痈疽初起之时用内消之法治疗。此说在清代外科学术中有一定代表性,其观点在其代表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吴谦,清朝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医院院判,领衔主编的《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鼎盛,宫廷医学也达到顶峰阶段。乾隆皇帝务求标榜文治,于乾隆四年()医院编纂医书,任命御医吴谦、刘裕铎担任总修官(相当于主编),设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此外还设有审校官、誊录官等,共70余人参加了编写工作。编撰中,不仅选用了宫内所藏医书,还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秘籍和世传良方。年,医书纂修完成,乾隆帝赐名为《医宗金鉴》,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自年起,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这部书还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读者的欢迎。陈修园,中国清代医学家。他在苦攻经史之余,还钻研医学,专心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颇有心得。陈修园的时代,一般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陈修园见原书文辞深奥,遂加以浅注,或编成歌诀,将中医知识通俗化,为后学开启了登堂入室之门。他所著的医学开蒙普及读物有《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灵素节要浅注》《伤寒医诀篡解》《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砭》等,影响很大。郭元峰,清代医家,搜集前人有关脉学理论,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编成《脉如》。郭元峰在该篇详论了脉学原理、持脉、十二经脉、五脏部位论,并据李中梓《诊家正眼》,分脉象为二十八种。对每种脉象分别从形、势、位及主病等方面详加阐述,使二十八脉分类说更加丰富充实,有利后学。郭氏重视兼脉,尤重真假疑似之脉,特称之为“如脉”,因其有真假疑似,关乎人之生死,不可不细心体认,因详论数、浮、沉、迟、滑、实、弦、洪、细、长、紧、伏、促等十三种脉象的如脉类象及主病,以昭示后世医家。

现代与传统:中西汇通四大家

清末民初,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俗称西医学。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也相继成立。一大批医家,从理论到实践,尝试融合各方面知识,形成了汇通学派。

医史浮雕:郭元峰朱沛文

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理念的是四川名医唐宗海(字荣川),他著有《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血证论》等。一方面,他认为中西医原理相通;另一方面,他认为只有能印证传统医学的西医知识才靠谱。另一位汇通大师是广东名医朱沛文,他贯通中西医学,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西医“专于格物”。此时还有一位争议很大的医学家——恽铁樵。有人讥他是“狂汉”“怪物”“国医叛徒”,但也有人赞他为轩岐医学、西洋医学和实地医学三合一的一代宗师。他认为《内经》说的脏腑,“不是解剖的五脏,而是气化的五脏。”还有一位医学实验派大师张锡纯,他认为中西医理论相通,而且传统医学并不落后于西方传入的现代医学。

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和成功实践

汇通派之后,医学家们提出“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改良中医”的口号,这方面的大家有施今墨、张赞臣、叶古红、张忍庵等,最有名的是陆渊雷和谭次仲。陆渊雷在文章《改造中医之商榷》中写:“国医有疗效,而科学是真理。天下无不合实理之实效,而国医之理论乃不合实理。”他认为中药虽能治病,但原理不清。学西医核心是要明医理。另一位医学大家谭次仲,他从维护和发展传统医药学的角度提出:中医想要提高,必须科学化。至于要如何科学化,谭次仲提出“理真效确”:用科学方法和实验,探究传统医学经验究竟是什么作用机制,并去验证治疗真正的效果。他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时至今日,传统医学现代化已经有了巨大突破。屠呦呦带领团队提炼出治疗疟疾的高效药——青蒿素。这充分体现了全世界对中国传统医药科学化的认可。

未完待续……

本系列其它文章:

1.游杏园,览中医简史:传统医学的诞生

2.游杏园,览中医简史:传统医药学奠基时代

3.游杏园,览中医简史:传统医学白银时代

4.游杏园,览中医简史:传统医学的*金时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游杏园,览中医简史明清医学到中西医融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