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5岁学医,今已68岁,屈指算来,滥充医生行业已50多年了。家传从师,读书,看病,带学生,在我的医学生涯中都曾经历过。
我没有上过中医药大学,父亲是一位老中医,受其影响加之命运的安排,走进了中医行业。
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看见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想学,学过中药、针灸,研究过内科、皮科、儿科、妇科、各种代谢性疾病,近20年又在研究私人保健,不知不觉把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功能医学结合在一起了,得到朋友们的认可。还算走运,被称为全科医生了。
有人问我,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很不自量的回答:能让人少得大病,还要做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平易的良医,并且希望带出很多弟子,造福更多的人。
我从医数年,从没有感到知足,一直在追求自己未知的东西。总希望把很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融合到一起,比如我总喜欢把书画的思想、哲学的思辨,和医学的思维融贯起来,找到相同的规律,探其不同的变化为我学医所用。
这些异想天开的怪异行为,是因我有一个特别的信念,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之所以这样说,可能和我的溶血基因和人生经历有关。
我在父母的孩子中,排行老六,我上边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均早夭。对此,父母亲受到很大打击。据父亲说,第五个小孩是男孩,活的最长,6岁时死去,其余四个都在1-3岁死的。当时,五十年代婴幼儿死亡率最高的病是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但我的哥哥姐姐在得这些病时,父亲都给治好了。限于当时诊疗水平,未能找到致病原因。前三个小孩最后均因贫血死亡。第四个孩子是女孩,医院张孝骞老师诊断,疑为“ABO”溶血,限于当时条件,未能挽救过来,死时仅有2岁。此时的父亲身心俱受极大的伤创,整日无语,茶饭不思,精神出现了严重抑郁状态。施今墨、张孝骞二位老师多次开导劝解。张孝骞老师对父亲说,只要找到病因,总会有方法解决问题。父亲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医学资料,根据所获资料信息,张师指示,父母均应系统检查,找寻溶血病因,检查结果确系父母双方有致新生儿溶血的致病因素。诊断明确后,父亲决心亲自探索答案。由于当时西医还没有特效药,只有在中医方面寻求治法。根据体检结果,经与张师商讨,最后决定为母亲调理身体。母亲当时因失子之痛,身体极度衰弱,头晕,身倦,发热,食少,身高近1米7,体重仅有92斤,脉证合参,属中医气血两虚、宫寒血瘀,据证父亲给予对因调治,约一年后,母亲身体逐渐恢复,体重上升到斤。时间不长,怀第5胎,怀孕前5个月服父亲给配制的蜜膏药。定期到协和妇产科检查,后足月生下我的二哥。出生时小孩5.8斤(前几胎均不足5斤),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前四胎。医院检查,有贫血但不严重。但因母亲产后体弱,奶水不足以供养孩子。只能以喂养为主,随着小孩年龄增长,仍然逐渐显现贫血现象,最终在六岁因感冒感染肺炎而逝。张师安慰:“小孩虽未保住,但还是找到了病因,我建议按上次方法,你们夫妻二人同时服用中药,或许成功几率可以提高。”此时的父母精神体力已受极度创伤,父亲较母亲好一些。于是父母均按张师指示方法,双方同时服配制中药,后来生下我,经多次检查未有溶血迹象,此时父母已四十岁,全家喜悦之情自不必说。就这样,作为来之不易的幸存溶血儿,仿佛我的先天就带有一种对命运的不服输,以及对生命潜能的无限信任。行医50年,经我手治愈的不孕不育及其他疑难病不计其数。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平易也逐渐成了我行医的终极目标。作者/薛钜夫编辑/曲金好↓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在线预约薛院长门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