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旺盛,此时如采取科学的养生方法,适应气候和生理的变化规律,于一个人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度的季节,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人体对春季风向多变的气候特点适应性比较差,立春之季昼夜温差也较大,早晨气温较低,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处于易发期,发病人数较多,心脑血管疾病也处于多发期。因春属木,与肝相应,在春季养生方面,养肝护肝是重点,有6件事千万不要做。
一、疏肝理气不要“怒”
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生理活动特点的话,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心情抑郁会造成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所以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二、衣着更换不要“冻”
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北方不宜骤减棉服。尤其是老年人,代谢功能和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弱,受凉后极易感染疾病,故民间早有“春捂”之说。“春捂”其实主要是下半身,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些时候减,下身宁热勿冷,这样有助于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及痛经的年轻女性。除了要加强下半身的保暖外,还要加强下半身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三、饮食调节不要“酸”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春季肝阳上亢,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五味入五脏,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多吃酸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大大伤害脾胃之气,所以春季饮食应“省酸增甘”。在立春之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也可达到养生护肝的目的。
春季饮食要贯彻以升为主的原则,宜适当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但要以平补为主。春天阳气升发、多风少雨、气候干燥,补得太过很容易上火。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逐步衰退,阳虚明显,春季平补甘温之物为主,如大枣、山药、莲子等;对于上班族,尤其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的人群,在补阳气的同时,也要补阴,多吃山药、春笋、菠菜、韭菜、木耳、锅巴、木瓜、百合、枸杞等;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所以春季最好不补。总之,春季进补要因人而异,以平补为好,适当多吃甘味,少食酸味食品。
四、舒展肢体不要“静”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是“动”。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可为居室通风后锻炼,能增强大脑皮质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老年人春天锻炼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锻炼,防止因早晨气温低导致感冒或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老年人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舒缓运动。
五、干净卫生不要“病”
这里的“病”是指病菌,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随之生长繁殖。温热*邪开始活动,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总之,立春后要逐渐晚睡早起,调养心情,防肝火上升,饮食要选辛温发散之品,坚持科学养生,避免进入保健误区。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小编猜你还想看
葛根泡水喝的功效葛根泡水喝的正确方法
常用无花果泡水喝,润肠通便,延缓衰老,但它的禁忌要清楚
常喝无花果泡水的人,一段时间后,身体或许会悄悄收获这几大好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