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夏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TUhjnbcbe - 2021/7/26 19:39:00

01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性疾病,由肠道病*引起,以急性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特征。

●多发季节:5~6月份或秋冬季节;

●传播途径:通过粪便、呼吸道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传播快;

●易感人群:1-7岁儿童易感,5岁以下幼儿高发;

●病程周期: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是否免疫: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本病,系不同型病*引起。

02

感染后常见症状都有哪些?

1

疱疹、溃疡:

孩子的咽喉部会有灰白色的小疱疹,随后这些疱疹会爆开形成溃疡,呈化脓性的白斑。

除了孩子的咽喉部之外,软腭、舌头等其他口腔部位也会出现这些疱疹和溃疡,由于这些病症非常的疼痛,有些孩子会有不愿意吃饭的情况,严重的也会出现呕吐、厌食的情况。

2

发烧、流口水:

如果孩子突然之间发高烧,体温在24小时到28小时之内一下子上升到39摄氏度到41摄氏度,同时伴有咽痛、流口水等症状,有些孩子还会伴有呕吐、抽搐的现象,那么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可能患上了严重疱疹性咽峡炎,医院就诊。

03

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为良性疾病,病程较短,一段时间内可自愈。治疗以解热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为主。

●注意口腔护理。嘴巴里有疱疹时会很疼,会影响进食。可以用凉水或冷水漱口,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要咀嚼的食物。鼓励患儿多喝水;

●发热一般在2天内缓解,口腔黏膜损害5~6天可缓解。当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时,可口服退热药物降温;

●持续高热、不能进食的患儿则需要静脉补液支持治疗;

●如患儿精神萎靡、持续高热、抽搐,还需注意重要脏器合并症(心脏、肺、脑损伤),医院就医。

04

如何区分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症状大同小异,都会出现发热、口腔内疱疹、咽喉痛、流涎、拒食等症状,流行时间也基本相同。所以家长们经常会把这两个疾病放到一起做比较。

对于这两个疾病的辨别,疱疹位置就是最好的区别方法: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

而手足口病的孩子大多数先是喉咙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心、脚心,少数会发展到手背、脚背。

另外,两个疾病在皮损、并发症还有病程方面也都有所不同:

05

家庭如何做好预防?

目前没有“疱疹性咽峡炎”疫苗可预防,宝宝会反复被感染。尤其是体质差、抵抗力弱的宝宝,越容易被感染。

所以预防工作真的很重要。家长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避免与疑似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人接触。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做好家庭卫生清洁工作。对于幼儿的玩具、生活用品和个人用品要及时清洗、消*。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合。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增强幼儿免疫力。饮食上注意食谱的合理性,注重营养搭配;让孩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让孩子经常参加室外活动,提高抵抗力。

●要理解和配合幼儿园工作。幼儿一旦出现疱疹性咽峡炎,要告知幼儿园,待患儿痊愈后,方可入园。

●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成人接触了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后,虽然没有患病症状,却容易携带该病*并传染给孩子。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A16型(CoxA16)和肠道病*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有三到五天的潜伏期,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

?之后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主要在口腔两侧出现黏膜疱疹;

?后期出现溃疡,孩子感觉口腔疼痛,也不愿意吃饭。另外在他的手、足、口还有臀部出现小的皮疹有些是疱疹,部分含有疱疹液。

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出血和心肌炎等,出现神经系统的一些并发症,例如嗜睡、精神差,还有一些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肢体抖动、呕吐,还有心跳、呼吸加快,出现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表现,这时候就需医院及时治疗。

手足口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实际上是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通过粪口途径、二是通过接触传播、三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为什么学龄前

儿童是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高发人群是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6个月到5岁的,因为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有母传抗体,大部分有保护,发病数比较少,但是如果6个月以下得了手足口病,重症的比例则是比较高的。

由于6-12个月龄得了手足口病,特别是由于EV-A71引起的手足口病所导致的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比高年龄组要高,所以EV-A71疫苗优先接种6-12个月龄的儿童,可以早期预防。

同一个孩子会

多次得手足口病吗?

同一个孩子有可能会多次感染手足口病,这是因为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引起的,目前发现有20多种肠道病*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这些肠道病*之间的交叉保护可能是没有的。

比如说感染了EV-A71,又再次感染手足口病可能是由于CV-A16或CV-A6引起的,所以说手足口病的防控难度比较大,因为是多病原、多种传播途径传播的疾病。

手足口病有没有疫苗?

手足口病疫苗现在在中国已经有了,是EV-A71型的灭活疫苗。这个疫苗主要针对EV-A71型的,因为它引起的重症和死亡比例较其他肠道病*高很多。注射这个疫苗之后只能让孩子产生对EV71的免疫力,对其他病*引起的手足口病不会产生交叉免疫。所以说,并不是打了疫苗就一定不会得手足口病。

EV-A71疫苗是对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都有预防效用吗?

不是。20多种肠道病*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每个血清型得过之后只能保护这个血清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所以接种EV-A71疫苗只能预防EV-A71引起的重症和死亡,不能预防所有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家庭防护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家长可以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并要注意给孩子补水。当体温超过38.5℃时,则应该给孩子服用退烧药了;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上应准备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出疹期间,尤其在口腔内水疱破溃成小溃疡期间,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流质饮食。病愈后可及时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加强幼儿膳食营养,注意食品安全,饮食锻炼搭配平衡改善体质;

?幼儿一旦患病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除,开取痊愈和复课证明后方可入园。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有8-30天,平均为18天。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肌肉酸痛、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1-2天后出现腮腺肿痛,体温达38-40℃.病程1-3天肿胀达到高峰,4-5天后逐渐消退。症状的轻重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成人症状比儿童重。

典型症状

?腮腺肿大一般从一侧开始,1-4天后波及另一侧,以耳垂为中心逐渐向前、向后、向下发展、呈现梨形肿胀。

?肿大的腮腺边缘不清楚,质韧且有弹性,有明显胀痛,局部灼热但不红。

?因唾液腺管阻塞,吃酸性食物时唾液分泌会增加,唾液的排出受阻,导致唾潴留,从而使腮腺胀痛加剧。

人类是腮腺炎病*唯一的天然宿主,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源包括早期患者和隐形感染者(感染了腮腺炎病*但无症状者)。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其中从发病前1-2天到发病后5天之间的传染性最强。

腮腺炎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腮腺炎病*主要是以飞沫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

◇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接触被腮腺炎病*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垂直传播:妊娠早期,腮腺炎病*可通过胎盘传到胚胎,引起胎儿发育畸形。

腮腺炎如何预防?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多喝水、勤运动、勤通风、勤晒衣;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不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特别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如果儿童疑似流行性腮腺炎,要及时就医;儿童应及时接种疫苗;避免与其他病患接触,易感人群可食用板蓝根冲剂进行预防。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夏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

感染性腹泻症状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

?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容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消耗大,免疫力也想对较弱,因此,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此,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做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β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传播途径

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道引起。

猩红热预防措施

防护措施

?及时就医: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