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系列猩红热
TUhjnbcbe - 2021/5/25 17:27:00

猩红热

卫生防护指南

猩红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7天,平均3天;外科型1~2天。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可能出现关节、肾脏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猩红热在我国南方少,北方多;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其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给密切接触者,偶可通过带菌的用具传播。发病年龄以2-10岁小儿多见,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

一、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2-3天,起病急,发热可达39℃左右,有咽痛、吞咽痛,第2日出现皮疹。开始出现在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退后开始脱屑。

二、猩红热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外科型、普通型

1.前驱期:起病较急、发热、头痛、咽痛、全身不适。体温38~40℃。出现白草莓舌、红草莓舌。

2.出疹期:发热第二天出现,首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于24小时内布满全身。呈鸡皮样,触之似砂纸感,用手按压可消退,去压后红疹出现。面部皮肤潮红而口鼻周围皮肤发白,形成口周疮白圈。皮疹在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处集中并伴出血点,形成明显的横纹,称为帕氏线。

3、恢复期:皮疹按出疹时间的顺序于3~4天内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脱皮症度与出疹程度一致。

三、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或带菌的用具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四、怎样预防猩红热?

①控制传染源,患儿要隔离7—10天,居室、用具、玩具要消*。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②与患者密切接触人员应医学观察7-12天,出现症状及时隔离和治疗。

③居室要通风、衣被常洗晒,常带小儿到室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④猩红热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到公共场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系列猩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