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该在今年情人节上映的电影《小妇人》,在咪咕视频上APP平台首映了。
罗南、艾玛、甜茶、梅姨,这神仙卡司,又是名著改编,能不看吗?
奥斯卡奖6项提名,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十佳电影。
小编也真情实感的说,这部片子真的挺值得看。
电影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中产家庭、工作理想以及阶级流动的描绘,被多年后的我们完美继承了。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身上,你我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那面自画像。
所以我想借着影片里绝美布景,重回19世纪的社会环境,跟大家聊一聊“如何实现阶级跨越”这个古今不变的追求。
01
《小妇人》
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
《小妇人》根据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同名小说改编,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
这本书在美国先后五次被改编成电影,这是第五版。这一版的改编不仅打破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将线性叙事改成倒叙加插叙,还以出版商这个插曲影射了原著故事的结局。
《小妇人》的故事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可以说女主角乔的原型就是奥尔科特自己。这四个女孩子的命运也可以被看做当时美国女性的几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小妇人的背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的海外扩张达到最鼎盛,美国在其影响下正在急剧地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剧增。
在这个*金时代,阶级的向上流动是可能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卡内基,随着贫穷的家人从苏格兰移民美国,神话般地成为了钢铁巨头,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
人物介绍
大女儿·梅格
梅格是家里的长女,她性格温柔,举止大方。原本梅格打算与富人结婚,所以她经常出入上流舞会,希望能有机会结识到有钱的男人。但后来邂逅了细心温柔的家庭教师约翰,为了爱,她放弃了以往所有的念头。
可是婚后他们的日子很艰难,梅格连买一块喜欢的衣服料子都要犹豫再三,她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场为了面子她购买了布料。可是这块昂贵的布料是他们负担不起的。两个人因此起了冲突。不过后来约翰跟她说她需要一条漂亮的裙子,而梅格已经将布料卖给了自己的朋友。在这段婚姻中,两个人为了爱互相妥协,梅格觉得很幸福。
当乔劝导梅格不要结婚时,梅格回答她说:“我的梦想和你的不一样,但并不代表我的梦想不重要。”
这部剧不是为了让女孩子们都放弃爱情追求事业的,而是希望她们能做出自己的选择。深知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想要功成名就是一种,想要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庭也是。
二女儿·乔
从年少时,乔就爱上了写作。她敢爱敢恨,坚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个很独立的酷女孩。为此她拒绝了劳里的求爱,她追求自由,而婚姻会束缚住她。最终她创作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并且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婚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追求自己想要的,即使得不到支持,也要勇敢的逆流而上。乔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劳里的表白,逃到伦敦追求自己的事业,但一切并没有她想的那么顺利,迟迟得不到肯定,让她十分沮丧。
而当时家中传来贝丝病重的消息,她匆忙赶回家中,照顾贝丝,希望她好起来。在海滩上,贝丝想让乔为她写点东西,乔说自己已经写不了东西了,没有人喜欢。贝丝给予了她支持,她说她最喜欢乔读自己写的故事。后来贝丝病故,乔开始着手写《小妇人》,把一切都写到了书中。
最后出版商说如果想要出版,就得让女主角结婚,不然不会有人看。于是路易莎给乔安排了雨中一吻定情,结束了这一切。
路易莎曾经写道:人们总是问她乔和谁结婚了,仿佛这就是女人一生唯一的目标和终点。
三女儿·贝丝
贝丝是一个纯真无邪的乖乖女,她安静、善良,几乎没有任何攻击力,她具备钢琴的天赋。最后她因为坚持帮助贫困的邻居而感染猩红热,最终去世。
人们总是追求着真善美,因为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但是在复杂险恶的社会中,单纯的人总会先被社会淘汰,贝丝的死亡也是在暗示这一点。
小女儿·艾米
艾米漂亮活泼,喜欢绘画,并为此不懈努力。马奇姑妈告诉她必须结婚,只有这样才能拯救这个家。于是她跟着姑妈去了欧洲,立志要嫁给一个有钱人。直到又一次遇到劳里,其实很早她就对劳里暗生情愫,最终拒绝了有钱人的求婚,选择了劳里。
许多人觉得艾米一心要嫁给有钱人是一种拜金的表现,可是爱钱有什么错呢?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她认为女人一个人太难赚钱了,而嫁给有钱人可以轻易得到一切,这就是她奋斗的目标。
正如劳里所说:“只要你足够爱他,就没什么不好的。”
最终艾米正视了自己的内心,选择和劳里在一起,这个结局令大家大吃一惊,为劳里和乔意难平。在大家看来劳里和乔就应该是一对,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可没在一起的人就是不该在一起的人,他们俩很合适很登对,或许更适合做朋友,就像乔拒绝劳里时说的,他们会杀了对方。她不愿意用一段短暂的恋人关系代替一段长久的朋友关系。或许这样才是最好的。
四个女孩各有特色,吵吵闹闹,逐渐成长。
虽然家境贫寒,但她们乐观开朗,善良大方,这归功于母亲得体的教育与引导,贫穷并没有夺去她们快乐幸福的生活。电影中回忆与现实交织,长大后的片段色调比较诙谐,对比出长大后的各种艰辛,为了生活奔波,为了梦想奋斗,得到一些又失去一些。所有的经历让姑娘们拥有自尊、自爱、自立的好性格。
02
跨阶级的友谊和婚姻
是怎么产生的?
在当时属于中产阶级的马奇一家,从小对女儿的教育,都是向“富裕中产阶级”看齐的。
19世纪,是小说、戏剧、音乐、绘画等艺术受到空前欢迎的时候,中产阶级喜欢在音乐厅和画廊碰面。博物馆和图书馆纷纷开进了中型城市。
梅格表演的剧院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庶民也拥有了原本贵族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而这些文化活动,正好对应了四姐妹的爱好。
一个人能买得起、看得起或者听得起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是决定他“品位”的关键因素。
不过后来,这群中产阶级的审美偏好遭到了社会上的各种批判。
乔在和出版社争论小说的结局,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喜好,故事中的女主角在故事最后,要么结婚、要么死掉,没有第三种选择。
马奇家和劳伦斯家可以产生跨阶级的友谊和婚姻,正是因为四姐妹在这波“提升品位”的社会潮流中,并没有丢掉真正的自我。
乔的魅力,我们大家应该都感同身受,她身上的灵动、勇敢,以及不依附婚姻,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看到电影里乔和劳里的初遇,两人在舞厅外面放肆地舞蹈,我就觉得如果我换做劳里,此时就已经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吧!
如果说劳里只是被乔所吸引,那老劳伦斯先生和贝丝,才是两家人长久友谊的关键。
他发现四位“小妇人”把自己的圣诞早餐送给了贫困的邻居,就赠送她们一顿更加丰盛的早餐。
他发现贝丝喜欢音乐,就邀请她来自己家弹奏钢琴。贝丝的一曲舒曼《童年情景》,让劳伦斯爷爷坐在楼梯上,安静地痛哭。
贝丝确实是她们中最棒的,当大家都在畅谈梦想,如何获得世俗的成功时,她只是安静地说:“我喜欢音乐仅仅是为了我们,不是为了让别人听到。”
还有梅格和艾米,最初两人都渴望嫁给有钱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有过迷失,但没有盲目崇拜、迷失自我。
她们俩的话语,都是睿智且一针见血的。
梅格:“我想要结婚,不能因为我的梦想跟你的梦想不一样,就代表它们不重要。我想要一个家庭,我愿意与生活奋斗,挣扎,但是我更希望跟我一起的人是约翰。”
艾米:“巴黎让我知道我永远不是天才。我不是诗人,只是一个女人,我没办法自己赚钱谋生养家,我是个失败者。如果我结婚,那笔钱是我丈夫的,如果我们有了孩子,他们会是他的,不是属于我的。对我来说,婚姻就是一道经济题。”
所以我一直觉得,马奇一家,拥有着非常强大的看不见的实力,或者说“魅惑力”:她们可以凭借自己的魅力和理念影响到别人,让别人追随你之所想。
劳里就想要加入姐妹们自创的“戏剧社”
马奇家的四位小妇人,在精神领域中,极其富有,富有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劳伦斯家的小公子。
富豪家族对“财富管理”的理解,不只是纯资产意义的,往往还包括了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规划、甚至是如何利用财富去应对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危机。小妇人的结尾,梅格成为享受家庭生活和爱情的好母亲,乔开办学校教女孩读书识字,艾米和劳里开展慈善事业帮助穷困的艺术家。
这种能过上“享受上好的精神生活”的能力,才是跨越阶级最最本质的东西。
当然,更多维多利亚时代的普通人,在社会的急剧变化里,并没有小妇人的“软实力”。
他们转向了另一种活法:努力工作。
这意味着扎扎实实的未来前景,也意味着高度克制自己的欲望,理性规划自己的将来,从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到不断攀爬到更高的地位。
03
当今社会
如何实现阶级跨越?
有网友评论说:“能利用股票改变命运的人只有1%;其他理财好一点的也就10%,大多都是战胜通货就很不错啦。还有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在所有事情上都能高于平均水平,这个就特别容易让我们侥幸于理财,忽略在本职工作上不断进步,以及储蓄。”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做“财富规划”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原本稀缺的东西,正在逐渐贬值。比如颜值——因为医美整容越来越发达了。又比如学历——因为能把孩子送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了。那什么东西在增值呢?我觉得有俩件。
01一是信心。
信心和勇气是相关联的。在人生路口的分水岭,或是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有信心的人往往能做出先发制人的行动,并且他们勇于坦诚自己、不怕暴露缺点,有一种孩子般坦荡的天真。
02二是情绪管理。
情绪和好的品格是联动的。你很难想象,一个充满偏见的人会快乐,因为他们看什么都不太顺眼,觉得这个世界乌烟瘴气。而如果一个人拥有善意和同理心,你也很难见到他发怒、焦虑。如果仔细观察,小妇人的电影中其实有好几个场景,都是马奇太太在培养女儿们的信心和情绪管理能力。从维多利亚时期到现在的,实现阶级跨越,依然是大部分中产的梦想,这也没什么好遮掩的。
然而,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