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小妇人在前期宣传的时候,是主打情人节档的,但看过原著的都会知道,这其实应该是个女权爽片,或许这部片子更应该和女性朋友一起看,毕竟里面还有我们可爱的甜茶。
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就在于它采用插叙的手法,将少女们年少时期的故事和成年之后分两条线来穿插叙述。
在这里很巧妙的一点就是,两条线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色调,成年后的那条线采用了偏灰的冷蓝色,而少年时期则是活泼的暖橙色,或许导演也是想以此来暗示些什么。
1
年少时期的故事背景正处在战争时期,父亲外出参战,留下孩子的母亲和四姐妹共同生活在小镇上。
四姐妹各自都有自己所热衷的爱好,大姐梅格喜爱话剧,是四人里面最娴雅端庄的,一直被姑妈寄予厚望认为她是四姐妹里最有可能嫁入上流社会的人;二姐Jo是个雄心万丈的作家,梦想着依靠写作让自己成为能为这个家赚来面包的人;三姐贝丝喜爱音乐,是个温暖善良,与世无争“团宠”一般的存在;小妹热爱绘画,她像是翻版的Jo,有野心有抱负,事事都想与二姐争个高下。
Jo作为姐妹四个里思想最前卫的人,像是团队里的领头羊。年少时期,她们成立了家庭戏剧社,一到重要节日就会在阁楼上排练Jo写的剧本,她们彼此承认对方的才华,在那一方天地里做着属于她们的小小梦想。岁月静好,仿佛时光会永远封存在那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Jo在陪大姐参加舞会时,为躲避“社交”偶然结识了邻居老富豪劳伦斯的孙子劳里(甜茶),或许是两个人性情相投,他们远离人头攒动的舞池,在昏暗的走廊里跳起属于他们的自由之舞
在这种场景下,和甜茶共舞,是个人都得动心吧,但是我们女主不,反而是劳里先动了心。
随后两个人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朋友,两家来往也越来越多,在来往中,小妹对这个非常kind而且慷慨的公子哥也渐渐产生情愫,还为劳里只邀请Jo去看话剧而烧毁了Jo视之如命的稿子。发现后的Jo自然很歇斯底里,但最后还是选择原谅。
四姐妹的人生分岔口是在大姐梅格的婚礼上发生的,就像前面所讲的,被寄予厚望的大姐参加这么多舞会最终戏剧性的嫁给清贫教师,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因为爱情。
尽管Jo很难接受大姐要出嫁的事实,甚至在婚礼当天还想拉着大姐逃跑,大姐的一席话让她不得不开始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
婚礼上,姑妈眼看着自己认定能“嫁的好”的梅格嫁给了清贫和爱,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小妹身上,决定带她去欧洲。得知这个消息之后,Jo有些错鄂和失落,因为原本姑妈答应的人是她。
是啊,对于有野心的人来说,谁不想去见世面呢。显然,Jo没有得到偏爱。
婚礼结束后,劳里追上生气和不安的Jo跟Jo告白,但是不论劳里怎么表达对她的爱意,Jo都愧疚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无法回应这份爱。
就这样,大姐梅格出嫁了,小妹去欧洲了,劳里离开了,三妹贝丝选择守护家与爱,对Jo来说,童年宣告结束了。
随后,Jo也只身前往纽约闯荡,少年这条线基本上结束了。
少年时期都是从Jo在火车上的梦里所见的,车到站了,梦醒了,主线也回归到现实。
2
Jo回到家中,三妹贝丝因为染上猩红热,状态不太好,两姐妹最后的相处还是像儿时那样依偎在床上,只是第二天醒来贝丝已经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贝丝的葬礼结束后,Jo渐渐回过神儿来,悲伤和孤独感一拥而上,各种生活中的不顺让Jo开始怀念劳里,如果此时劳里还能向她告白一次,她肯定会答应的,如果不行,Jo就先告白,于是她写下情书放到两人的秘密信箱。
然而此时,在遥远的欧洲,小妹与劳里不期而遇了,得知小妹即将与上流结婚,劳里的心里有了一丝失落,没想到那个曾经固执地追随自己的女孩竟然要嫁人了。各种情愫混杂在一起,让劳里说出了那句“别走”,两人顺势真的在一起了。决定一同回家悼念贝丝。
没过多久,Jo就得知了从劳里那里亲口说出的他与小妹在一起的事实。尽管难以接受,但她还是挤出了祝福的笑容。
三妹魂归天堂,大姐和小妹都有了自己的归宿,而Jo真切地感受到了“剩女的孤独”。
但她并没有因此被打倒,而是重新开启了自己的写作事业,将她们的故事用纸笔记录下来,写完的手稿可以铺满整个房间,Jo投入到写作的样子,终于让人觉得以前的那个Jo又回来了。
正当这时,她生命中真正“对”的那个人,也敲开了她家的门。
影片结尾又回到出版社,还是那个主编,还是那个场景,不过这次主编显然对Jo的作品有了极大的兴趣,唯一不满的是故事的结尾,还是那句话,如果主人公是女性的话,请务必让她结婚。
如果是少年时的她估计会有一堆话回怼回去,而今的她却理智地与主编谈判,想要改结局可以,但得谈价钱。
影片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种半开放式的结局,Jo到底有没有和那位“Mrright”结婚,故事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我们只能去Jo写的那本书里找了,那本书的名字叫《littlewomen》。
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19世纪拥有新潮思想的小妇人有四种“归宿”,美貌贤惠的人适合成家,有野心有本事的人可以闯一闯,内向柔弱的人守住爱和家,精明算计的人可以冲着金钱去了。
这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并不容易,你需要有一个足够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勇敢坚守的内心。
作者自己都承认女性在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委屈,所以她才要把故事写得甜美一些,通过纸笔来为当代女性发声。
影片中,可以看到女主Jo的感情最为坎坷。她自由又独立,一直以为婚姻会成为捆绑她的枷锁,偏偏这种性格深深吸引了劳里,就像是歌里唱的那样“爱上一匹野马,可家里没有草原”,Jo需要的不仅仅是玩伴,更渴望一个理解她的灵魂和作品的男人,教授更适合扮演她生命中这个角色。
在最后,Jo变了,她不再愤懑不平地抗拒为主人公安排一个有婚姻的结局,因为她在经历了爱与自由之间矛盾的教训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女人不需要刻意向外界宣告自己的独立和自我,而是应该向内去探寻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这是与自己的和解,也是打开幸福之门的关键所在。
一部电影无法诉说女性所有的难,但对爱情与野心,挣扎与渴望的追求,两个世纪前和现在也没什么两样,女人不应该都是“恋爱脑”的代名词,毕竟吃着自己赚来的面包去遇见那个对的人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