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语言障碍家族中的老大哥了,自人类使用语言开始就存在于世了。引起口吃的原因比较复杂,医学界直至今日也没有比较统一的论调。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口吃是一种病理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语言问题。
有些孩子自打娘胎里就患有语言中枢发育问题或者出于遗传原因,出生后就自带口吃基因;有的孩子是在幼年罹患脑部感染、头部受伤以及百日咳、麻疹、流感等;还有的孩子是由于后天模仿、应激性反应而染上口吃的毛病。无论是哪种原因形成的口吃,都给孩子及其家庭带来深刻影响。
我们见过很多家长带着宝贝到机构咨询时,都说到同一种情况:当孩子说话结巴时,家长刚开始还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时间长了就把怒气值长满了,总是批评孩子“屡教不改”“你怎么这么笨”。
孩子是一张白纸,能影响其成长的因素就是画笔。好的因素能泼墨挥毫,完成一幅水墨丹青,坏因素就把好好的一张纸给折腾成了废纸。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还是要先检查一下宝贝患口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孩子是无罪的,周围环境什么样,孩子大概率就变成什么样。
1、疾病
家长务必要重视能影响鼻腔、呼吸道的严重疾病,像是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流感、扁桃体炎等,这些疾病一方面有可能在发音器官上落下病根,一方面在发病时使孩子发生重复的言语动作,两方面都有可能形成口吃习惯。
2、模仿
模仿是学习的前提,无论是语言抑或是其他学科、技术都是如此。就像京剧中之所以分为几大流派,就是因为后世演员越像流派创始人越是出色。
孩子的模仿能力之强就不用过多评论了,如今很多英语机构强调启蒙的重要性,就是因为抓住了儿童在学龄前快速发展期的学习能力。还有一点,就是儿童的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我们小时候都有很“中二”的一段时期,每天一边比划着一边高喊“代表月亮消灭你”,就是模仿能力的体现。
在口吃领域,模仿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引起口吃的第一大要因。如果家中或邻居有口吃患者,就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这个时期儿童的模仿是部分好坏的,只要觉得好玩都能学上一番。家长在发现孩子模仿口吃后要及时改正,避免成为顽固性隐患。
3、惊吓或精神创伤
许多人在儿童时期的口吃是因为惊吓而产生的,比如父母吵架、摔东西、扭打,或者家长批评孩子时的语气过于严厉,音调过高,嘶吼式地辱骂孩子,都有可能导致口吃的形成。
另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发育不健全,情绪多变,可塑性强,因环境、学业的过分刺激,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发生家庭变故、老师太过严苛都有造成口吃的可能。有研究显示,一些口吃儿童都带有对某一人、物或某一情景的恐惧、提防心理。
以上只是导致口吃最有可能的三种原因,绝大多数口吃儿童都离不开这个范围。家长在发脾气之前先考虑一下孩子本身或周围环境是否有这些情况,一味地纠正和批评并不能改变现状,还是要结合原因看问题,做到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