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疫情美学口罩世纪无法逃脱的命运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5/5/16 23:35:00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造成最多死亡的传染病之一,它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以蚤为传播媒介,直到19世纪末,其致病菌和传播途径才终于被搞清楚。从公元6世纪以来,黑死病在世界各地有过大大小小多次爆发,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可怕的瘟疫,想出了种种办法。17世纪的时候,在欧洲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服饰,专供管理鼠疫病人的“瘟疫医生”使用,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标志性装扮。

年,马赛Lazaret检疫医生的服装。来自惠康收藏馆

当时的医学发展尚不足让人明白疾病传播的原理,医生们信奉一套流行的瘴气理论,认为传染病是通过散发恶臭的空气传播的,所以防护的要著,是要阻挡这层恶臭,那么防护服便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名的设计来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首席医师查尔斯德洛姆(CharlesdeLorme),他在年推出了这套“制服”,并如是描述道:“鼻子有半英尺长,形状像鸟喙,充满香气……外套之下,我们穿着摩洛哥皮革(山羊皮)制成的靴子……穿着光滑质地的短袖衬衫……帽子和手套也是以同样质地做成……戴着眼镜。”

这套制服外头会涂上一层板油,来自动物的白色脂肪,用来击退体液。香气则来自香樟、薄荷、丁香和没药等香草,被塞进鸟嘴型面具中,有时被放入之前就会被点燃,因为他们确信烟雾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此外穿着它的人头上还配有一顶尖尖的黑帽子,表明此人是一名医生。医生手上会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棍,用来和病人交流,做检查,有时还用来驱赶那些失去理智的人。另一种说法是,瘟疫是上帝的惩罚,医生鞭打病人有助于他们忏悔。

不过,瘟疫医生一般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医生,他们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政府雇佣来对付鼠疫的临时雇员,主要职责是冒险进入瘟疫流行的地区并统计死亡人数,协助必要的尸检,或者为垂死的人立遗嘱。之所以有人愿意从事这份高危工作,当然在于它的报酬非常高,高到能让一些大胆的家伙铤而走险。但不幸的是,鸟嘴面具能起到的防病菌作用非常有限,因为它的喙上还戳了一些气孔以便透气……

年,波兰外科医生约翰米库利茨-拉德科(JohannvonMikuliczRadecki)在德国细菌学家和卫生学家卡尔弗吕格(CarlFlgge)的启发下,首度开发了一种由一层纱布组成的口罩。弗吕格以倡导卫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而闻名,开展过涉及疟疾、结核病和霍乱等传染病传播的广泛研究,在19世纪90年代,他证明了即便在安静的谈话中,携带细菌的飞沫也会经由鼻子和嘴巴传播到空气中。米库利茨-拉德科则是现代防腐剂和无菌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发明和改良了很多医疗工作,如食管镜和胃镜,并且是第一个在手术期间使用医用手套的人。

正是这样两位先驱,让真正意义上的外科口罩出现在了医事活动中。很快,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使用这种新的防护装备,并对它提出改进:有人建议在手术中使用更多层纱布制成的口罩,并且要戴在离鼻子一定距离的位置,免得被水汽弄湿;有人针对纱布的粗细和网孔直径做测试,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效率。在越来越多的感染病治疗中,医疗机构都开始推荐使用口罩,如猩红热、小儿麻痹症、白喉。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薄纱口罩的变种出现了,橡胶、蜡纸、玻璃纸等都被引进到用材中来,它们中的一些能够提供更好的过滤作用。

外科手术口罩是现代手术室的标配

抗生素在20世纪40年代兴起,作为控制感染的手段一种,它们实在是优秀到足以盖过其他任何技术的风头。于是人们对外科口罩的兴趣显著降低了,直到又过了十多年,外科口罩才重新在要求更高的无菌手术室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橡胶手套、手术帽、手术服等一起成为标配,而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也为它带来了更多可选用的材料。

我们对外科医用口罩的熟悉源于几场新世纪的重量级疫情,年的Sars、年的H1N1、年的Mers以及眼下的这场Covid-19,都因为效率极高的呼吸道传染而在短时间内耗去了防疫机构和民间的口罩库存。这一个多月里,铺天盖地的戴口罩场景让人既陌生,又熟悉。尽管许多欧美国家还在就普通民众中使用口罩有多大有效性而争论不休,但一罩难求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外科口罩堪称辉煌的一笔,早在20世纪初就于中国上演,一位叫做伍连德的医生让它在世界防疫史上彪炳千秋。

年12月25日,31岁的伍连德和他的助手坐着俄式四轮马车来到了哈尔滨的一个小城傅家甸,受清政府之托来治理已在此肆虐两个月之久的鼠疫。这场疫情最先爆发于俄罗斯乌利亚地区务工的华人圈子,然后沿着铁路在毗邻俄罗斯的中国境内蔓延。由于正好靠近铁路干线,傅家甸迅速成为最大的疫区,两个月时间里已经死了几千人。

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市),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年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接受过许多一流学者的指导。此次他被任命为哈尔滨防鼠疫全权总医官,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主导了一场堪称奇迹的大逆转,而他当时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归纳起来便是四点:口罩、火葬、隔离与封城。

-鼠疫历史照片,前面是医生和助手,后面是苦力和马车。来自李约瑟研究所

-鼠疫历史照片,医护人员。来自巴斯德研究所

口罩在伍连德领导的防疫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他在自传中记载,在自己到达后不久,亦即次年1月11日,抗疫一线的法国医生杰拉德梅尼(GraldMesny)医院检查病人时感染病菌,不治而逝。经过全面的观察和仔细的思索,伍连德认为空气传染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要求所有的医生和辅助医疗人员都开始佩戴口罩,以及在其他一些操作环境下,如火化尸体、检疫进出人员……等所有可能接触病原的范围内也都全部佩戴。在流行病史上,这还是第一次有人采取如此宽范围的相应控制措施,其力度之大,只有年全球大流感期间才能与之相比。

年西雅图警员佩戴美国红十字会派发的口罩

由于当时不可能有口罩工厂来提供这批装备,伍连德便倡导所有人使用自制口罩。他在自传中也记载了一个“标准”口罩的制法:

“它由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宽6英寸*4英寸的长方形吸水棉。从商店买来的外科手术纱布(9英寸宽)很容易裁成3英尺长的条状。然后每个长条纵向叠加,以便在中间包进一块6英寸*4英寸的扁平棉绒。在纱布两端分别剪出两条15英寸的切口,这样就把衬垫变成了三尾纱布绷带,中间的棉绒用来覆盖呼吸入口。一侧最上面一尾绷带应绕过耳朵上方与另一侧相应的绷带绑在一起。最下面的一尾绷带也应以类似方式从耳朵下方绕过,绑在对应的绷带上,而中间要从头顶上绑住,以防止衬垫滑下脖子。”

这个真是眼下各种口罩diy的鼻祖了,尽管从流传下来的照片看来,当时的医务人员可能采取了更简化的步骤,如绑带一般只分作两条。

-鼠疫历史照片,戴口罩的正面与侧面照。来自香港大学图书馆

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社会人类学学者克里斯托林特里斯(ChristosLynteris)在年发表于《医学人类学》(MedicalAnthropology)期刊的一篇文章《瘟疫口罩:个人防疫设备的视觉发生》中写道:抗流行病口罩不仅是指数,而且是卫生现代性的催化剂,它在-11满洲瘟疫流行的背景下出现,不仅是理性的图像,而且是人类出于理性的阐述。问世的一百多年以来,该设备以其最基本的大量生产和经常使用的形式,在物质和视觉上保持基本不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它还会继续担任口罩吗?

如今看来,这根本是没有悬念的,年末年初这场新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让我们似乎正处在“全球大流行”的前夜。进入3月以来,随着中国以外几个国家的确诊数飙升,防护物资基本上全线告急。口罩已经被法国列入了处方药,日本禁止口罩倒卖的禁令,违反者可能会被判处5年以内徒刑,韩国民众排队排得人山人海在等待政府发放口罩……据统计,全世界眼下的口罩需求量是产能的一百倍都不止,这个缺口根本无法在短期内补上。而只要“下一次大流行”还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于我们的头顶,口罩,就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

ABOUT.

科学艺术研究中心是一家非营利机构,以“跨界促生变革”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国内首家科学艺术家们的研究与创新平台,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间的高度交叉融合。科学艺术研究中心集创作与传播为一体,推动科学知识的大众普及。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info

as-org.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美学口罩世纪无法逃脱的命运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