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奥斯卡依然战火炽烈,因为太多优秀的电影要抢夺数目不多的奖项,而当中“最佳改编剧本”这一项,竞争更是激烈。
4次入围奥斯卡的安东尼·麦卡滕(AnthonyMcCarten)以《教宗的承继》(TheTwoPopes)入围。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奥斯卡得主斯蒂文·泽里安(StevenZaillian)以《爱尔兰人》(TheIrishman)入围。
比较起来,年纪轻轻的格蕾塔·葛韦格(GretaGerwig),改编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MayAlcott)小说《小妇人》(LittleWomen),似乎理应敬老尊贤,事实上并非如此。
格蕾塔精彩的改编让她被视为这个奖项的强力黑马,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小妇人》电影的剧本与《小妇人》原著有哪些区别?
1.后设趣味
基本上,格蕾塔保留了大部分的《小妇人》剧情,没有大幅度的删动或添加。但是格蕾塔的版本有两个巨大的变动,其中一项就是叙事角度。
《小妇人》原书是以第三人称角度,平铺直叙地书写马区一家的生活。
而在《小妇人》电影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二姐乔(Jo)由西尔莎·罗南(SaoirseRonan)饰演──的角度叙事。
《小妇人》电影的剧情主轴事实上是乔追寻作家梦想的过程,其他三姐妹的剧情,大姐梅格(Meg)出嫁、贝恩(Beth)患病、艾米(Amy)随姑妈远游。
乃至于邻居劳里(Laurie)等人的剧情,相较之下,都是这条乔成为作家剧情的支线。
但是这种转变就电影剧本而言并非少见,特殊的是,《小妇人》电影采用了后设叙事。
简单地说,用一个故事来诉说另一个故事,就是所谓的后设叙事──某些电影里有所谓的“剧中剧”格式,就能说这是一种后设叙事。
《小妇人》电影最妙之处,在于处处都充满着后设的趣味。
《小妇人》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其实是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自传小说:路易莎也有三位姐妹,早婚的大姐安娜从小想要成为女明星;
身为老二的路易莎从小喜爱写作、同时也很男孩子气;三妹伊丽莎白在帮助穷人家时不幸患猩红热,而后便持续体弱,才22岁便芳年早逝;
小妹亚碧小时顽皮,长大却得其所愿拥有完美的家庭,令路易莎十分忌妒。这些姐妹的性格与人生,全被路易莎用在《小妇人》里马区四姐妹角色上。
很明显地,格蕾塔想要让观众明了,《小妇人》就是路易莎的自传:《小妇人》电影里的乔一度想要放弃写作,但当贝恩去世之后,她决定将自家四姐妹的故事,写成小说《小妇人》。
这种改编明确地指出,乔就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而《小妇人》其实是一套自传小说。
这种设计连带地让电影有更多空间,讨论女性在当代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电影里主编说出了“女性角色最后一定要结婚”的台词,间接反映了19世纪末期的女性地位,是非常高明的一手。
2.折叠时间轴
《小妇人》早在年就有了黑白默剧电影改编版,有声电影时代要改编、彩色电影时代也要改编、乃至90年代与现在的21世纪。
有趣的是,至今7次电影改编,自年的版本开始,《小妇人》电影全都改编了小说《小妇人》与其续集《好妻子》;《好妻子》为马区四姐妹长大成人后的发展故事。
《小妇人》电影也是其中之一,但它并未遵照前6次改编的叙事流程,以流水帐方式自年的圣诞节前讲起。
我们看到《小妇人》电影的开场,明显已经成为小女人的乔,紧张地坐在忙碌又色调灰暗的报社办公室里,等待主编采纳她的稿子。
《小妇人》电影将整段《小妇人》与《好妻子》的故事从中折半,而后头尾相连,让过去的家庭温暖回忆,与未来成长后的自立艰苦紧紧相连。
双方互为表里、相互呼应。这是大胆的改编,也是格蕾塔有资格在角逐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呼声高涨的理由。
当然,不只是因为前6部《小妇人》改编版本没人这样做过,而是代表编剧必须得对这两本小说融会贯通,
懂得挑选小说中能够产生今非昔比情怀的片段(或是添加小说里没有的剧情),而后透过影像语言的类比或反差,制造出银幕上的戏剧效果。
但是这种折叠手法并非《小妇人》电影改编最精妙之处,结合上述提到的后设手法,《小妇人》故事甚至成为了乔自信继续执笔之路的根据。
《小妇人》电影开场时,乔还是一个缺乏自信、仅凭一腔热血猛冲的“作家”──她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该继续撰写这些明显无趣的题目。
但是当《小妇人》电影透过后设,将乔化身成为真实世界里的小说作者路易莎,写作成为了她回忆美好家庭生活、与宣泄悲伤回忆的管道。
《小妇人》电影的今昔对比手法,制造了更丰满的戏剧效果,也同时更加强化了乔的创作动机。
她必须得写、她有更真实的事物可写、那些美好的事物能够因为她的文笔而继续存活着。
过往几乎所有的《小妇人》改编,全以乔接受求婚作为结局,但《小妇人》电影无意让结局停留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样板里──它甚至嘲讽了这种样板。
3.精致的主题性小修改
在小说里,艾米在准备与劳里一起参加巴黎的圣诞舞会时,精心打扮,“我真想让他(劳里)认为我看上去漂亮。”
因为她意识到劳里“是个男人”,想要让他为她疯狂。但是,这不是我们在《小妇人》电影里看到的艾米,电影里的舞会凄惨多了,
酒醉的劳里左拥右抱,还出言讽刺艾米只是个拜金女,但是艾米没有露出一丝讨好劳里的神情,她冷静地反刺这个曾经是马区四姐妹的“我们的男孩”,并且毫不留情地对他冷淡。
相同地,《小妇人》电影这样的小修改非常地多。大姐梅格与丈夫的冲突,在小说里很多时候是为了她们之间的一对双胞胎,
长姐如母的梅格,成人后继续以母亲身份而活着,成为母亲似乎是她唯一的方向与归宿。
但是《小妇人》电影里,看来梅格的一对子女好像没出什么乱子,你甚至根本看不到他们几眼。
梅格与丈夫之间的问题,都缠绕在家中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上,他们都被迫为此做出牺牲与让步。
这种改编,另一方面更加与过去小说里大姐被视为拜金的庸俗形象产生极大的对比:那个年代的女性,根本连经济自主的机会都没有。
想要自由,而只能透过被视为是不堪的拜金女方式,嫁入豪门才有可能。
《小妇人》里原有的强烈宗教意味,也被《小妇人》电影大幅删减,可能很多观众甚至不知道马区爸爸在小说里是一名牧师、也不知道马区家的家训是慷慨与慈善待人。
《小妇人》电影裁去了这些宗教相关的描述,而让马区家的善行,回归到人性善良的本质。
路易莎本身就是一位即知即行的女权支持者,而格蕾塔的改编,事实上让路易莎的小说,更扣紧了路易莎自身的理念。
她让这些小说里的女人更加立体、个性更加合理,自然,她们的困境与成长也就更加真实。
改编剧本不是照猫画虎,难度更绝对不比原创剧本简单,《小妇人》电影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格蕾塔·葛韦格精心打磨这个年前的故事,保留它的光华、去除它的不合时宜,但却让所有喜爱这个老故事的人们,更加喜爱这个全新面孔的版本。
评审奥斯卡的影艺学院会员们应该非常头痛,他们得想想《小妇人》电影不能拿到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理由是什么。
但是观众就不用操这种心了,他们可以全心拥抱《小妇人》电影的精彩,感受这份剧本里超越年光阴的美丽。
影片将于情人节档期上映,2月14号我们一起相约《小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