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故事梗概·原著解读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下,讲述了March一家的四姐妹从懵懂纯真的少女,长成成熟睿智的小妇人的过程。大姐Meg美貌贤惠,追求美与时尚;老二Jo是全书主角,人格独立,男孩子气,热爱阅读与写作;三妹Beth文静,有奉献心,爱好弹钢琴;最小的Amy聪慧,有主见,善于待人接物,热爱艺术。
四姐妹的童年被幸福环绕。家里有珍爱保护她们的父亲母亲,家境虽不富裕但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一个偶然的契机,让她们结识了住在隔壁的邻居——英俊而有教养的男孩Laurie和他的爷爷。两家人很快熟悉起来,像一家人一样祸福与共,Laurie也与四姐妹结下了情比金坚的情谊。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一切女性一样,四姐妹也面临着成家立业的任务。成家还是立业?四个姐妹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Meg嫁给了经济一般的家庭教师Brooke,从此过上了拮据却也有温馨气氛的家庭生活。Amy跟随有钱的姑婆出游欧洲,进入上流社会,一边磨炼自己绘画技能,一边寻觅好人家。她们俩或多或少都选择了社会认为的女性的最好归宿——嫁人,成为家庭妇人。性格刚烈的Jo不愿被婚姻束缚,只身来到华盛顿,做家庭教师的同时以写小说养活自己。与她们仨命运截然不同的是Beth,身体虚弱的她即将面临死亡。
爱情的种子在Laurie和四姐妹之间酝酿。从欧洲大学留学回来的Laurie对他最好的玩伴Jo表白,立志不结婚的Jo坚决地拒绝了他。Laurie带着绝望的心和爷爷一起来到了欧洲,在这里他与成熟的Amy相遇,彼此发现对方的蜕变,彼此欣赏,情意渐深。Beth死后,孤家寡人的Jo终于感受到了孤独,但并不后悔拒绝Laurie的决定。最后,Jo在华盛顿结识的教授Mr.Bhaer心心念念找到了Jo,在一个雨夜伞下定情。
02
人物分析·原著VS电影
西尔莎·罗南饰演Jo
Jo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象征,也是一个女汉子。她毛手毛脚,总是把家务搞砸。她待人直率,学不会说讨人喜欢的漂亮话。但她却拥有一身的本领和才情,能够通过写作变得小有名气,赚钱来supportfamily。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永远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家人,在父亲患重病时剪掉头发换来治病钱;把赚到稿费用来让母亲和Beth去海边居住,调养身体;在Beth临终前守在她身边不离不弃。
Jo开始是个不婚主义者,但是当姐妹都离开自己时,她尝到了不止是孤独,还有无法表达爱、为他人付出的无奈。笔者看来,女性的独立不应该通过单身来体现,结了婚的女人也可以拥有独立的主见、活出自我。结了婚的女人不仅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可以为他人付出,实现奉献的价值。后来Jo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与Mr.Bhaer结婚后,兴办学校,给附近需要帮助的孩子一个家园。
西尔莎·罗南从形象上就很适合Jo这个角色,她属于不是特别美貌惊艳,却很有灵气的长相,符合Jo的性格特点。在影片中,她的演技我也给满分,不愧是获得过最佳女主角奖的演员,把Jo的独立、侠义,以及内心的纠结矛盾都诠释得很好。
提莫西·查拉梅饰演Laurie
Laurie是多少人艳羡的邻家男孩,他拥有英俊的外貌,良好的教养,随和的性格。自小失去父母的他与爷爷相依为命,四姐妹的出现让他的生命增添了许多欢乐。他就像March家的第五个孩子,待四姐妹如亲姐妹一般。
和Laurie玩得最好的,是男孩子气的Jo,她也成了Laurie的初恋。但两人性格中共有的顽固、任性也是使得他们不适合组成人生伴侣的因素。Jo在拒绝Laurie时说:“我们在一起会打架的。”Jo的母亲,March夫人也说他们在一起不合适。
能镇得住Laurie的,是Amy。Amy的理性和清醒恰好中和了Laurie的任性和感性。Amy的一句“Idespiseyou.(我鄙视你)”把Laurie从浑浑度日中唤醒,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思考人生。
甜茶的形象完全符合我对于Laurie的想象,把少年的纯真、懵懂演绎出来了。
佛罗伦斯·珀饰演Amy
Amy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我可能要多花点篇幅写写她了。
书中第一次出场的Amy只有12岁,乳臭未干的年纪。童年时期的Amy非常不讨人喜欢,一系列恶劣行径让我对她恨得牙痒痒。Jo因为Amy没有受到邀请而不带她去看戏,Amy为了报复把Jo最珍贵的小说稿烧毁了;在Beth得猩红热的期间,大家为了避免Amy被感染,想把她送到March姑婆家,不识大体的Amy哭闹着不肯去,最终还是Laurie出面说服了她。
但渐渐地,小姑娘开始懂事了。她上进,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努力提高绘画技能和审美水平。她成为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交易会上以德报怨对待嫉妒自己的女孩子。比起我行我素、说话直率的Jo,Amy更灵巧地融入社会,待人接物更加合理。她的谈吐、教养为她赢来了随姑婆去欧洲生活的机会,在那里她更深入地学习绘画,结识更多上流社会的人。Amy是清醒的,她明白自己在绘画方面的天赋不足以干出一番事业,最好的出路还是嫁一个好人家。March姑婆说:“Amy是你们家唯一清醒的人,是带领这个家走出贫困的唯一希望。”Amy也坦率地对Laurie说,想嫁给有钱人。虽然在现代看来,这种想法有些”物质“,但在当时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这是很理智的想法。
Amy到底还是March家的人,重情义多于重物质。最后她拒绝了有钱人的求婚,与Laurie结婚。很多读者难以理解他们的结合,但我觉得他们是般配的一对,两人都融入过上层社会,都是有情趣的人,性格互补,从婚姻层面上看更登对。
在国外看到Laurie的Amy欣喜若狂
我对于Amy的喜欢,在于她的自信、上进、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爱好,活出自我的同时照顾了周围他人的感受,这也是我想要学会的。
对于影片中饰演Amy的演员,唯一的不足就在于颜值了吧。原著中蜕变后的Amy是大美人一个,气质出众,而影片中的Amy的颜值甚至不如男孩子气的Jo。珀把Amy的自信、高贵气质演出来了,但略微臃肿的身材还是难以提供很好的观感。
艾玛·沃森饰演Meg
少女时代的Meg爱慕虚荣,对于时尚、奢侈有一番追求。她为了美,可以穿着高跟鞋跳舞,以致扭伤脚;她羡慕上流社会人们的奢侈生活,常抱怨生活不易。但是她野心不足,也没有一技之长,最终嫁给了经济一般的Brooke,真正地担起了全职家庭主妇的重任。这种”丈夫外出赚钱,妻子在家做家务带孩子“的模式,我并不欣赏。当女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全奉献给家庭,她自我的价值就会慢慢隐藏,直至消失。
Meg的饰演者艾玛也就是《哈利·波特》中的赫敏。作为一个忠实的哈迷,我在观影前还怀疑自己会不会一看到她就跳戏,以为自己回到了《哈利·波特》的场景,结果艾玛的表演完全不会让我联想到这部电影,可以说演的也很不错了。
伊莱扎·斯坎伦饰演Beth
三妹Beth是家中最安静、最低调、但一直在默默奉献的成员。她身体羸弱,社交圈子仅限于自己的家庭与邻居一家,最大的爱好就是弹钢琴,这也使得她与Laurie的爷爷成了忘年交。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Beth的戏份都不多,但是她仅有的戏份都是正能量,其中有她冒着寒冷给贫苦人家送食物,以致感染猩红热;意识到自己死亡的命运后,勇敢地迎接死亡。她的生命如昙花一现,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影片中展现的Beth不太符合原著人物形象。原著中的Beth尽管安静、羸弱,但是坚强、无私。而电影中展示的Beth垂头丧气、不堪一击,也没有体现她对周围人的关爱和奉献,可能是影片时长限制的原因吧。
劳拉·邓恩饰演Mrs.March
在这部书中,一个无法忽视的人物就是抚养了四个姐妹的妈妈,March夫人。她对四姐妹的道德品格教育,奠定了全书的道德基础,让这部作品有了崇高的意义。
她言传身教,为女儿们树立道德榜样。她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街坊的穷人。在新年第一天,她号召四姐妹把早餐捐献给穷人吃。这一举动使隔壁老先生非常感动,还派人送了丰盛的饭菜给她们。
她谆谆教导,是女儿们的人生导师。
Jo脾气暴躁,总是控制不住地发脾气。妈妈告诉她,自己也曾经是爱生气的人,但是这么多年也学会了控制情绪的方法。妈妈说:要学会控制住心中的“魔兽”,不然它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
Meg生完孩子后,太专注于抚养孩子,疏远了丈夫。妈妈告诉她,可以让丈夫一起参与抚养孩子,照顾孩子的同时不要忘记给夫妻留下私人的空间,维护感情。
Amy在交易会上才艺遭人嫉妒,被换到不起眼的摊位上。侠义的Jo企图报复嫉妒她的女孩,妈妈却建议Amy以德报怨,把自己的作品贡献给那个摊位,帮助女孩卖出作品。最后,女孩羞愧至极,与Amy冰释前嫌。
妈妈对Jo的教诲
如果没有March夫人的道德教育,《小妇人》也许只是一部普通的讲述四个女孩人生经历的故事。正是有了这些道德的点缀,使得作品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小妇人》说到底是一个爱的故事,每个人物都充满了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强大的爱的气场让几个家庭其乐融融,和谐温暖,这也是题目“人间伊甸园”的来由。
03
技巧赏析·电影解读
看完了这部2个多钟的电影,我归纳了2个最大的特点:
1.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加强电影的层次感
在电影中,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电影从长大后的Jo找报刊编辑发表文章的情节切入,穿插了大量的回忆片段。这些时间的切换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逻辑的。由Jo和教授参加舞会,联想到七年前Jo和Meg参加的第一次舞会;在回家的车上睡着的Jo,变成了七年前在新年第一天醒来的Jo......可以看出导演的构思很精妙。倒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懵逼,像我这样刚看完原著就来观影的,在好几个切换点没有反应过来,没看过原著的小伙伴应该更分不清过去和现在了吧。也许在切换时,打上字幕标明时间和地点,会更清楚一些。
2.改编了部分情节,使人物冲突更加激烈,情节更加饱满
一部电影少不了高潮,不知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不是觉得高潮不够多,在电影中改编了原著中的几个情节,增加了人物的冲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我稍微捋了几个情节:
①电影中,教授质疑Jo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Jo奋力地反驳,与教授吵了一架,最终不欢而散。而在原著中,教授也质疑了那些文章,但是Jo只是默默听着,没有暴露这些文章是自己写的,而在过后深刻反思了自己,并再也不写这种文章。
Jo与教授争吵
②电影中,长大后的Amy和Laurie在舞会上相遇,Amy直言不讳地对虚无度日的Laurie说:“我鄙视你。”毫无保留地批评了他。Laurie嘲笑Amy一心想着嫁有钱人,两人在舞会上不欢而散。而在原著中,Amy是在两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批评Laurie的。电影的处理把冲突搬上台面,表现力更强了。
Amy指责Laurie
③电影中,失恋的Laurie想和Amy交往,Amy拒绝了他,不愿成为填补Laurie内心空缺的人。而在原著中,两人的感情流露一直都比较含蓄,Laurie觉得自己应该一直爱Jo,不愿爱上别人,Amy则是后来才爱上了Laurie,并没有这一段拒绝的过程。
Amy拒绝Laurie
总的来说,虽然这些改编增加了电影的表现力,我还是更认可原著的情节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