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有一妻九妾,17个儿子,15个女儿;17个儿子又为袁家添了22个孙子,25个女儿;所有的儿子中,袁世凯最疼爱的当属二公子袁克文,而在所有的孙子当中,最值得袁世凯骄傲的(倘若他地下有知的话),则是华裔物理学家袁家骝,在血缘关系上,袁克文,是袁家骝的父亲。
位列“民国四公子”之首的袁克文,按照现在的话讲,属于典型的混血儿,只不过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袁克文的相貌丝毫没有混血的外在表现特征。他的母亲是朝鲜人,金氏,金氏是朝鲜王国皇妃的妹妹,为了政治利益联姻嫁给袁世凯;当时(年),袁世凯因为帮助朝鲜平定叛乱有功,被李鸿章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在清朝的藩属国朝鲜的首都汉城,袁世凯几乎是一种超乎于特权的存在,背后倚靠着大清帝国,袁世凯公然插手朝鲜地方事务,左右着那个年代的朝鲜时局,在二十六七岁的年龄,就到达了很多人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政治高度。
这样看的话,金氏作为朝鲜宗室女,嫁给身居高位的袁世凯似乎也算是门当户对。出嫁之时,金氏的娘家按照规矩给金氏陪嫁了两个婢女(李氏和吴氏),在他们后来从朝鲜回到中国之后,这两个婢女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李氏成了袁世凯的二姨太,吴氏成了袁世凯的四姨太,而当初的那个宗室之女、正经的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金氏,却成了袁世凯的三姨太。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婢女的身份凌驾于小姐的身份之上(或者说等同于小姐),有两个原因:
1-在袁世凯制定的家族规矩里,年龄齿幼顺序是决定姨太太们身份高低的重要参考标准,除了正房原配—袁世凯的结发妻子于氏之外,其他的妾室,被袁世凯按照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到了九姨太;
2-在这个规则里,先进门的姨太太可以训导和管教后进门的姨太太,而对于金氏来说,她同两个婢女一起入门,自然,在姨太太的身份上,早先的优越感就不复存在了。
金氏嫁给袁世凯没几年,就生下了儿子袁克文,这是32岁的袁世凯时隔12年之后(大儿子袁克定生于年),再一次有了儿子,他当然格外的开心,在开心之余,袁世凯将襁褓之中的袁克文过继给了自己的大姨太沈氏;沈氏原本是苏州的名妓,在年的时候,偶遇到连续两次科举不中的袁世凯,沈氏慧眼识英雄,觉得袁世凯日后必然会有一番大作为,便劝诫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因为科举不第而意志消沉,更不能沉醉在温柔乡,随后,沈氏还特意拿出自己的积蓄给袁世凯当盘缠,供其出去猎取功名。
从此,袁世凯投身行伍,政治地位开始稳步上升;作为回报,袁世凯后来将沈氏娶回家中,一并交给她管家的权力,帮助其料理家务事;再到后来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出席一些重要的外交场合,也都是带着大姨太沈氏,在众人面前,袁世凯会亲切的称呼沈氏为“太太”,在家里的时候,袁世凯还会让各房的子女称呼沈氏“亲妈”,沈氏不能生育,这样的安排,多多少少给她的心理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慰藉。
袁克文被过继给沈氏之后,深得沈氏宠爱;自孩童时代起,不管袁克文有什么要求,想要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沈氏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沈氏的溺爱,造成了袁世凯的爱屋及乌,他同沈氏一样,十分疼爱这个孩子,不惜花重金请最好的先生、让袁克文上最好的学校,再加上袁克文身上的独特天赋,读书几乎过目不忘,以至于四岁就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文章波澜老成、十四岁写诗一气呵成,这样的一个儿子,让行伍出身的袁世凯倍感欣慰。
年之后,袁克文已经二十出头,按理说,他这样聪慧的孩子,家里出身又好,接受的教育也不错,理所应当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从政的道路,不说能够为民请命、造福一方百姓,但至少,也应该是替父分忧,与袁世凯站在同样的立场,共同管理风雨飘摇的民国政府;可偏偏,成年之后的袁克文不爱政治爱文墨、不爱江山爱美人、风流成形,陶醉梨园之中,与一众名伶娼妓打的火热。
到了年,袁世凯将要称帝的声音甚嚣尘上,作为儿子,袁克文不但不支持,甚至还强烈的反对,这引起了袁克定和袁世凯的不满,于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起见,袁克文远走上海,加入青帮,当上了帮会“大字辈”的老人,此后,开始在上海、天津一带广收门徒,一度风光无限。
数年之后,袁克文遭到青帮大佬杜月笙和黄金荣的排挤,二人设局下套,一夜之间让袁克文输了数十万银元;事后,二人假惺惺地拿出银元送给袁克文,作为他离开上海去往天津的路费;从此以后,袁克文的生活质量急转而下,不惜卖字维持生计,直到年染上猩红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