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校长,但世人却是骂她的多,而赞她的少。
杨绛说她是一个顽固且不合时宜的人,看不清形势,也认不准自己的位置,因而总是做一些旁人难以理解的不合时宜的事。
杨荫榆01反对封建主义的新式女性
杨家在苏州算是个望族,杨荫榆的哥哥,也就是杨绛的父亲很早就在无锡创办了锡金公学。杨荫榆少时就读于哥哥创办的公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那是年,距离辛亥革命还有十年,但是改革与反抗的思想已经渐渐在年轻群体中酝酿发酵。
杨荫榆眼界初开,一边刻苦学习着,一边难免憧憬日后的生活。她即将结婚了,是一桩包办婚姻。
结婚了还能上学吗?或许能罢,又或许不能。她略感忐忑,但又忍不住去想对方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个新派学生么?不得而知。父母竟一点口信都不透露给她,只叫她安心等着花轿来。
嫂嫂的面色似有不虞,她看杨荫榆时常常微不可察地叹气,问她缘由却又多有回避。
新婚夜。眼前的红绸子被掀开,一张放大的流着涎水的丑陋面孔出现在她面前。
呵!怪不得!原来如此!
当夜,杨荫榆即跑回娘家,拒绝成亲,家里家外着实狠狠地闹了几场,此后两家不再来往,这段姻缘也算是彻底断绝了。
高圆圆饰演的杨荫榆杨荫榆挣脱了枷锁,可是无锡却是没法再待下去了。嫂子理解她的苦衷,同哥哥商量着将她送到美国教会组织创办的景海女学堂去读书。
两年后,她转学至上海西门外的务本女中读书。这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女校之一,管理相当严格,女学生在校期间是不允许随意外出的,若是想要请假则必须要持家人的手书方可。
当时,清朝废除了盛行千年的科举制度,学子们丧失了考试求官的机会,他们将目光投注海外,民间悄然兴起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官方也予以认可支持。
年,江苏省拟公费派遣五名学生去往日本深造,杨荫榆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登上了前往日本的游轮。
她离开时这片土地还叫“大清”,她回来时这个国家名叫中华民国。六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让一个王朝分崩离析。
民国时期,女子教育进一步发展。蔡元培任教育部部长,主张设立女子小学、中学、初级师范和职业学校,新式教师成为稀缺。
杨荫榆甫一回国便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次年就被征调至北京,担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监。
任教期间,她办事认真,兢兢业业,颇受老师同学们的赞许。年留学风潮再起,北洋政府选派七位教授前往欧美深造,杨荫榆赫然在列。
学生们在站台上为她送行,哭得稀里哗啦。杨绛说这或许就是她三姑平生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了。
02“恶毒”女校长
自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归来,杨荫榆回到北京女高师担任英语系主任。
时任女高师校长的是许寿裳,当时的师生都对他很满意,但是已毕业的学生们却认为他为人过于清介,社会关系薄弱,不利于毕业生找工作,因此便筹划了“反对许寿裳”的风潮。
许寿裳主动辞职,教育部即将杨荫榆提拔为校长。
学生们欢欣鼓舞,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曾留日留美的新派校长的思想竟然颇为守旧,她主抓学风,不赞成学生们参与政治活动,并且独断专行,处事不公。
一位名叫张存良的学生得罪过她,其后不幸患上了猩红热,她不允许为其延医,导致该学生不治身亡,师生们纷纷骂她缺德。
学校评议会改选的时候,她大肆安插亲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她竟脱口而出“朕即学校”。
文科预科的三名同学假期回家,但因遭遇战争,直到开学后两个月才赶回学校,杨荫榆本身就不喜文科预科班,因而强令这三位学生退学。而教哲系的两名同样情况的学生则被免于处分。
无可忍耐之下,师生们发起了“驱羊运动”。年1月18日,女高师学生会召开紧急大会,通过决议:不再承认她为本校校长,劝其辞职,虚位让贤。
同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学生们前去悼念,她竟阻拦道:“孙中山主张共产共妻,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受其影响。”
此等言论一出,立即引发哗然,学生们驱她之心益坚。学生会以保护学校文件为由,封锁校长办公室,许广平亲手加锁上封条。杨荫榆只能在校外找房子办公。但她却并不打算辞职,她是个顽固的人,一心想把这股“歪”了的学风纠正过来。
在5月7日的国耻纪念日上,学生们请人来作报告,杨荫榆走上台来想要主持大会,却遭遇学生驱赶。
学生代表上台对她说:“我们已经不承认你是校长,请你离开。”台下也顿时嘘声一片。杨荫榆伤心失望、难堪愤恨,大声喊到:“叫警察!叫警察!”但她最终还是被驱赶了。
事件持续发酵,杨荫榆决定开除学生自治会的六名骨干,其中就包括许广平与刘和珍。
学生们将她的告示牌摘走,学生会宣布开除无效。
杨荫榆随即以校长的身份去信给六位学生的家长,信中称:“查本校学生xxx,因有种种行为,业经评议会议决定开除校籍,令其出校。”
许广平如若真的就此回家,这六名学生的名声便是彻底毁坏了。
鲁迅听闻此事之后,随即起草《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注:此时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已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七名教育界人士共同联名,为六位被开除的学生正名。
7月份,教育总长章士钊公开支持杨荫榆,北女师的对峙又变得严峻起来。杨荫榆接着整修校舍的由头,勒令学生搬出校舍,贴出布告,宣布解散学生自治会,并决议解散最为反对她的四个班级,同时请求警察驻校。
军警们暴力清校,学生们奋起反抗,其余兄弟院校的学生自治组织纷纷来援,警学对峙,校门紧锁,水电全被切断。
随后,杨荫榆撤走学校职工,使厨房断炊,又发表公开声明称“此次事件之责任全在于学生。”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在报纸上公开批判杨荫榆,骂她对着北洋政府摇尾乞怜,并称若论蚤、蚊、蝇三者他最喜欢哪个?跳蚤不声不响直接吸人血更干脆一些,蚊子吸血之前还要嗡嗡地长篇大论一番,苍蝇则最可恶,它在洁净的东西上拉了蝇矢之后还要反过来嘲讽这东西不干净。
蚤、蚊、蝇专指哪三类人自然不言自明了。
北大教授陈源化名“西滢”指责鲁迅拉偏架。徐志摩、李四光等站队陈源,反对过于激进的学生运动。周作人、钱玄同等站队鲁迅,“讨伐”政府“走狗”的专制。
两帮人马,各据阵营,开始了相互笔伐,引起极大争议。至此,这件事的性质已经上升为学界内部之争与政坛派系之争了。后续如何发展已经不由杨荫榆掌控了。
社会各界震动,不断地向政府施压,最终杨荫榆败北,只能在《晨报》发表声明,自请辞职。
她在辞职声明中解释自己之所以如此行事,并不是贪恋职位的缘故,而是为了整饬学风,只因近七年间,女师大每年都有风潮,实是对于学生的品性学业无益。
但是,事件并没有就此平息。8月,教育部决定停办女师大,另立国立女子大学,许广平、刘和珍等十三位坚守学校的学生被教育部委派地痞流氓拖出校园,惨遭毒打。
杨的离去也不足以平息鲁迅的愤怒,他又陆续写了多篇抨击杨的文章,称她为老虔婆,说她是“寡妇主义”。一时间杨荫榆声名狼藉。
03一身孤介,被日寇杀害
身心俱疲的杨荫榆回到苏州投奔她哥哥,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年3月18日,为了反对日本提出的大沽口撤防,李大钊带领五千群众于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段祺瑞政府暴力镇压,死伤二百余人。这当中就包括了原女高师的杨德群与刘和珍。
刘和珍的遗体不仅有弹孔,还有棍棒打击的痕迹。面对这样早有预谋的虐杀,鲁迅出离愤怒了,写下《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悼念。
他在文中正式挂出了杨荫榆的大名,并称她为“广有势力”的女校长。
此时,身在苏州,一心一意教书的杨荫榆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离开北京几个月之后,她成了段祺瑞政府的“帮凶”,间接导致了刘和珍的死亡。
她本来就刻板严肃,北京一行给予她深重的打击,变得沉默挫败,而今《纪念刘和珍君》一出,她备受唾弃,由此日益孤僻。
她上课即来,下课立去,尽量不与同学产生额外的交流,也没有朋友,更没有伴侣,日子过得孤寂凄清。
年,她的侄女杨绛结婚,她很是高兴,特意打扮了一番,穿着白色长裙,白色皮鞋往贺。但是她离群索居太久,审美早已跟不上潮流,这一身在她眼里十足地庄重漂亮,在其他人眼中就变成了不合时宜。
就连杨绛也被吓了一跳,心头不禁嘀咕:她怎么穿得如同吊丧一样?
杨绛这几年来,因她的恶名师生们都拒绝与她为伍,她的处境着实艰难,只能在各大学校之间轮流跳槽。
她本是个学贯中西的女子,想要传道授业,却再也难当重用,于是,她索性辞掉公职,自己开办学堂。
同年,她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专门招收社会学生或贫苦学生,教授国文、英文、算学、家事等实用科目。
正在她办学招生的紧要关头,号称为鲁迅学生的某报刊文艺副编辑在报纸上重提当初北京女高师的往事。
杨荫榆的恶名又起,很多女生因此退学,在聘的教员也都纷纷解约,二乐学社陷入危机,一度经营困难。
年,日本鬼子进驻苏州,杨荫榆本已随着兄嫂避居太湖香山,但因挂念学堂中那四五个学生,她还是返回了城中。
因曾留学日本,她的日文极其流利,日伪政权多次邀请她出任伪官,但是均被她拒绝了。日军在苏州城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杨荫榆终于走上了鲁迅、许广平的道路,她只身去见日军长官,指责他们的强盗行径,表示严重抗议,要求严惩凶手。
日军军官令部下归还了抢掠杨荫榆的财物。街坊邻居见此纷纷来到她家里躲藏,她也尽力周旋护持。
但她的所作所为却早已不容于日本人了。某一天,日本兵将她哄骗到桥顶上,一个日本兵向她开了一枪,另一个将她抛入水中。在发现她并没有立即死亡之后,就又对着她连开几枪。直到河水泛红,他们才扬长而去。
这个顽固的老妇,一生都没学会变通。执拗得令人生厌,也执拗得令人敬佩。
—END—
我是
容千寻,在文学中朝圣,想要了解更多,欢迎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