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排在第几aqxbo4c4
TUhjnbcbe - 2020/7/21 10:13:00
点滴型白癜风

新闻排在第几?


赵全国:新闻排在第几?★


    发布时间:2008-05-21


    20:19:29


        提出这个问题的起因是看了一篇文。


    俄罗斯救援人员从废墟里救出一名幸存者,突然,俄国人对着镜头吼了一句什么话,原来有一架摄影机的强光灯正对着幸存者的眼睛。须知在黑暗里待久了的眼睛骤然被强光照射会受到严重的损伤。这是我在新华看到的帖子,我并没有在荧屏亲见。下面写的另一件事却是我在电视新闻里亲眼目睹的:一位闯入了战地急救室,忽闻医生怒不可遏地喝道:“你把我的衣服弄脏了!”当时我有点奇怪: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他竟然还在乎衣服被弄脏,医院怎么把这位有洁癖的医生派到前方来了?看了文才知,他的白大褂是无菌消*的,不得不重新换一件了,难怪他发火。此外,们对幸存者担架的围追堵截、刨根问底的镜头也司空见惯。我还发现,不少救援人员对的态度是敷衍的、冷淡的、甚至是不耐烦的,不是他们不肯配合的工作,而是因为他们正为抢救幸存者的生命而分秒必争地战斗着,实在容不得外人来“添乱”。


    民们对这个帖子发了大量的跟帖,对们进行了猛力的抨击。平心而论,们也有苦衷,这是职业使然。他们(包括大量女)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一线,餐风露宿,他们几十个小时连轴转地工作,头发凌乱了,眼睛熬红了。他们用艰辛的劳动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汶江地震的实情,也因此感动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他们都太不容易了!我实在不忍心再去责怪他们。但是,事情一码归一码,感情代替不了科学,他们这样的不依不饶,确实有可能对羸弱的幸存者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些幸存者的生命就像即将熄灭的油灯,添油输气是当务之急,怎能再去耗尽他们最后的能量?至少,们要注意一点采访方式,讲究一点采访时机。


    我想起了一个摄影界的经典故事:著名的摄影凯文·卡特的一幅摄影作品荣获了1994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照片是在苏丹拍摄的,画面上一个女童即将饿毙在地,离她不远处一只兀鹰正对她虎视眈眈。卡特抓拍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极佳镜头,又赶走了兀鹰,然后离去。事后人们问他:那女孩后来怎样了?他无言以对。当时他只想到自己是个摄影,到这里找镜头来了,没有顾上其它的事情。他内心痛苦,无颜面对世人的批评和质疑,在获奖后的第3个月,他打开煤气自杀了。


    还有一个正面的事例:前些年,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女曹爱文外出采访,正巧遇见一个溺水后被捞上岸的小女孩。她想起自己懂一点急救常识,立即把采访丢在一边,竭力为溺水儿童做人工呼吸。消息传开,尽管女孩的生命最终没有被挽救,但曹的事迹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人们称她是“最美丽的女”。


    单从纯粹的职业角度来看,卡特算得上一名敬业的成功,而曹爱文却抛开了她的本职,似乎是“失职”了。但是每个人在社会的第一属性是人,而不是他从事的职业。作为一个,新闻第一,新闻甚至超越了他的生命。许多为了获取宝贵的第一手新闻素材,不惧炮火纷飞,不怕山崩地裂,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职业。但是,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尊重新闻的主人公的生命比尊重新闻更重要。


    在这场特大灾难中,许多人发挥的作用与他所从事的职业高度一致,至少并不相悖,比如*人、医生、师生、工人、公务员等人。而的职业使他们偶然会遭遇尴尬。将心比心,他们鱼和熊掌常常不可兼得。一名优秀的不免会陷入追求和放弃的两难境地。但我还是认为,生命第一,新闻第二。即便不深入幸存者的内心深处,那一幅幅照片,那一篇篇报道,已经够激动人心了。幸存者在废墟中激越的心声、高昂的精神、恐怖的境遇、焦灼的期盼,的确更能震撼媒体受众的心灵,但是为了幸存者的生命健康着想,是不是能暂时放弃穷追不舍,等到他们稍稍复元后再来深入内心世界挖掘素材?有时毅然的放弃比执着的追求更难能可贵。


    也许,那样做他就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鲜活的独家素材,也可能因此就与韬奋奖、范长江奖或新闻图片奖失之交臂。如果他本人又不善张扬,很可能这片苦心会永远不被人知晓。但是,这种放弃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多年后他们进入天国的时候,上帝一定会请他吃糖果的。也许有人不信这个,反正我信。

1
查看完整版本: 排在第几aqxbo4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