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双减后,家长的责任清单请收好
TUhjnbcbe - 2024/3/11 17:32:00
贵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伴随着“双减”*策的实施,这次的开学显然与众不同。

不留作业、不考试、不补课、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

总结一句话,双减的目的就是——让学习回归校园。

有不少家长拍手叫好:

“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给孩子报班了,能省下不少钱,孩子的学习都归学校管,更加省心了。”

其实不然,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

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寄托在学校,作为家长也有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大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无论教育如何改革,父母都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为了孩子的成长,请家长收好这份责任清单。

01

责任1:督促学习,养成自律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性,任何一个自律的孩子,那一定是父母严格管教和正确督导的结果。

家长不能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孩子学会自觉,就当起了甩手掌柜。

家长不督促,那孩子以后会更加不自觉,更加为所欲为。

当孩子不想学习,懒散放纵时,一定要狠心逼他一把。

你督促了,孩子至少愿意好好学。

没有天生爱学习、自律的孩子,都靠父母的狠心和坚持。

02

责任2:培养习惯,全面发展

对于孩子而言,在新学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第一步。

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勤记笔记,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自觉阅读课外书。

生活习惯

每晚准备好第二天要用到的教材、学习用品等。

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少吃零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每天保持适当的身体锻炼,注意个人卫生。

行为习惯

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见到老师要问好,做到尊师重教。

抓好养成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必须从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03

责任3:重视陪伴,用心沟通

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为人父母都知道。

然而有多少父母,没有好好陪伴过孩子。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

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陪伴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没有陪伴,父母就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更不用说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陪伴,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遗憾。

在这里,不是呼唤各位家长抓紧每一分钟陪伴孩子,而是抓紧陪孩子的每一分钟,做到高质量陪伴。

陪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和孩子沟通。

真诚的接纳和欣赏孩子,给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正能量。

04

责任4:建立规矩,学会敬畏

李玫瑾教授说过:“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该说就要说,该立规矩就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不少家长都不重视。

有的是因为懒,有的是因为溺爱孩子,有的是怕影响亲子关系。

但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放纵是祸害。

没有规矩的爱,没有底线的纵容,孩子只会变成熊孩子,到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

外面的世界,没有人会包容孩子的任性和为所欲为。

孩子我行我素,做事不守规矩,必然会撞得头破血流,付出惨痛的代价。

《管教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

“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小时给他‘扎针’,长大给他翅膀。”

我们终究无法陪伴孩子一生,小时候给他立的规矩,恰恰是在给予孩子最大的保护。

教会孩子守规矩,敬畏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05

责任5:播种理想,奋勇拼搏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的理想是用教育改变学生命运。

在理想的指引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张桂梅校长都咬紧牙根、坚持到底。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儿女,14岁的都尔汗·拉齐尼和12岁的拉迪尔·拉齐尼,他们的理想是为国守边,守护我们的家,守护我们的祖国。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和追求。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拥有理想。

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它却能让孩子仰望星空,看到灯塔。

立志要趁早,理想的种子要早点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

给孩子树立理想,坚定目标,做个有梦想、有担当、对祖国有用的人。

让我们尽好做家长的责任,为孩子的理想保驾护航,引导孩子为之努力、不懈奋斗。

06

责任6:相互配合,支持老师

“双减”*策落地,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会形成合力。

最忌讳的是,家长和老师的互相对立、彼此拆台。

家校配合,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在与老师并肩前行的长路上,请家长做到:

相信老师的专业精神

老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性,不能以偏概全,以个别问题代表整个教师群体。

请信任老师,不在孩子的面前议论老师,更不要以想当然的态度揣测老师。

当你为孩子挨老师批评而心疼时,请你想一想老师的动机和初心。

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联动老师,参与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

多听听老师的意见,学会尊重老师。

在孩子所存在的问题上,只有双方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沟通方式,才能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双减”之下,学做智慧家长,护航孩子成长。

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来到世间,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别外,其它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后天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一个人的习惯同样如此,因此,在培养孩子习惯的问题上,就值得所有家长朋友深思。

对于家长来讲,一定要先给孩子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其师,信其道。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2、自学预习的习惯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4、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5、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6、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7、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8、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9、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10、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11、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12、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若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三个步骤

明确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并了解哪些学习习惯是好习惯、哪些学习习惯是不良习惯以后,就应该自觉地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让好习惯伴随终生,让坏习惯尽快与你告别。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耐心发动,逐渐加速。

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一天不落地去记;认识到写字潦草、做题马虎这些毛病,就在写字、做题时严加注意,确保字字工整,题题复查;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中小学生,已经认识到打游戏机的负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戏机了,可是,一走近游戏厅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许多同学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家庭教育

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中,他将永远也不能成长,也经受不住任何挫折。相反,如果你从小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他也会成为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不要那么强调孩子的“自觉”了,“自觉”一词对孩子太沉重,他小小的身体和心灵承受不了!

该训的时候训一下,只要你训得适时适度,孩子会因为你训他而感到轻松!如果你一直装模作样下不了手,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教、对峙、冷战,那样孩子才会真正受到伤害而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

所以,今天的父母师长们,不要再指望孩子的“自觉”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果你看到一个“自觉”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师长长期陪伴、正确督导和严格管束的结果。

这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孩子就是这样,他需要大人的管束,他必须在大人的管束下才能成长。孩子就是孩子,成人就是成人,成人天然就有管教孩子的权利,只要他人格正常,他就有这个能力。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不要在意那么多流行的词语和口号。

作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行为逾越规范时,就要及时指出来并进行纠正,否则他会一错再错。

有时候,孩子需要适当的强制,这种强制并不是对他的压迫,而是在他意志软弱的时候帮他克服困难,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觉自律是目的,基础打牢,不怕地动山摇。在教育路上,永远不要只指望孩子自己自觉、自律,父母还是要起到监督的作用!

新学期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努力,从孩子的习惯养成抓起!!

(来源:徐洁本真教育。转载请注明出处)

“双减”正式落地!请告诉孩子:自律者优秀,懒散者出局!

命运是很公平的,每一份成功都不是偶然。让孩子从平庸中脱颖而出的品质,是孩子的自律自觉。

﹏﹏﹏﹏

作者

蜉蝣

来源

教师之窗(ID:jszc)

秋季开学后“双减”*策正式全面落地,刚刚开学教育部就提出了三不允许: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

很多学校为了响应教育部“双减”号召,老师开始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

学校没有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孩子学得如何,家长很难掌握真实的情况了。

到了期末考试才会暴露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到时候再改就晚了。

因此,在后双减时代,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双减”之下,家长需要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掌握更多学习方法和技巧。

知乎上曾有段话,一度爆火:

“既然整天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没有半点目标可言,就不要做什么英雄式的梦,好好地甘于平庸。

既要前程似锦,又要毫不费力,你咋不上天?”

话糙理不糙,每一个迷失在舒适区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将他点醒,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和自律。

新学期,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世上有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

所谓自律

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纪律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

孩子做作业要大人守着,电脑一玩一整天,起床、睡觉、吃饭、上学都得催,总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着,否则,别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律的表现。

缺乏自律的孩子,总是需要有一个教练般的角色在身边不断的鞭策他,否则就很容易懈怠。

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自己不懂得自律,那么无论如何是很难学好的。

正如贵州省理科状元李旭阳所说:

“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需要别人在背后推着,甚至是用鞭子赶着自己往前跑,肯定是到不了终点的。”

没有哪一份成绩不需要付出汗水,也没有哪一种成功不需要狠心坚持。

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纪律,并且逼迫自己去遵守。

在别人出去玩乐的时候,强迫自己专心看书;

在别人偷睡懒觉的时候,强迫自己坚持早起;

在别人心神不定的时候,强迫自己心无旁骛。

孩子唯有做到自己管理自己,用自律代替懒散,怀揣着初心,把模棱两可的三分钟热度变成一往无前的决心,把摇摆不定的“我愿意”变成清晰的“我会完成”,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虽然前进路上难免会感到疲惫,但只要心中还有最真挚的热忱,就终将抵达想去的远方。

自律的过程很难熬

但自律的人生很美好

记得曾有人问*:

“很多人问我,你能一直坚持每天睡前阅读一小时的习惯吗?”

*十分诚恳地讲道:

“这个无所谓坚不坚持,就是你习惯了。

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安静地看会书就可以睡觉了。”

自律的前期是兴奋,中期是痛苦,后期是享受。

培养孩子自律也是如此。

在没有开始自律前,觉得不可能,在开始自律后,觉得万分煎熬,再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成了习惯。

那些从小坚持阅读的孩子,不会觉得每天阅读很痛苦,相反,当有一天没有看书,他反而不习惯;

那些习惯写完作业再玩耍的孩子,不会觉得先学后玩有多难熬,相反,你让他先玩后学,他反而玩得不痛快。

真正的自律,并不像外人见到的那般“痛苦”,而是和日常的吃饭、睡觉的行为一样习以为常。

自律的孩子,他们看似自虐,实际上他们享受的是解开一道道难题的快乐,享受的是努力学习后获得好成绩的快乐。

自律的孩子看似辛苦,但他们从来不会失意和迷茫,因为他们永远有自己坚定的目标。

自律,从不是“痛苦”和“磨练”,而是帮你达成目标的方式。

C罗说,值得拥有的东西,永远都来之不易。

孩子,你今天的日积月累,早晚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这就是自律的意义所在。

放纵不是自由

自律才能掌握人生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

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

孩子,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玩手机就玩手机,不想写作业就不写,不想上课就不上,这些都不是自由,而是被欲望裹挟,被懒惰控制。

你不是不想上进,而是懒得上进,你不是不想好好学习,而是被诱惑影响。

窦文涛曾在《圆桌讲究派》中提到:

“这自律的人,才叫有自由。你像不自律的人,他其实是被欲望控制的,你想吃吃想睡睡,屈服于肉体。

这自律的人,我精神说让躯体起来,它就得起来,让它少吃它就得少吃。这样的人才叫自由。”

肆无忌惮的放任自己,这样得来的自由,终将在现实中轰然倒塌。

而自律赢来的,是你对现实的自主感,是真正的自由。

早起读书,虽然起床的片刻痛苦,但一天结束时却内心充实;放肆玩乐,放纵的当下虽然快乐,但临睡前却常常愧疚自责。

学习本就是反人性的,是带有一定痛苦的,是需要咬牙坚持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优秀永远只属于少数人。

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着往前走的人。

所以,去成为一个自律的人,过上高级且自由的生活,不悔此生。

优秀的背后无它

唯自律而已

去年,湖南女孩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年薪高达万。

和普通人比起来,她并没有聪明的天赋和强大的背景,她的成功,靠的就是十年如一日的自律。

她的高中班主任这样评价她:

“她是一个非常自觉、自律的孩子,根本不需要老师操心,对自己的学习有规划,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没有谁是神的孩子,凡人的资本在勤奋、在自律,这看似是无奈应对,实则又是最智慧之选。

命运是公平的,越是通往成功的路越是不好走,越是好走的路越是通往平庸。

你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所放弃,放弃自己贪图享乐的懒散,放弃自己好逸恶劳的惰性,放弃自己三心二意的犹豫。

选择了远方,就别怕风雨兼程,多点自律,你就更接近你想成为的样子。

正如《我的前半生》中的一句话:

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所有出众者的背后,都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

孩子,没有谁的少年时期是安逸度日的,那些真正的优秀者,往往是舍得对自己下狠手的人。

你所受过的苦,吃过的亏,担过的责,扛过的罪,忍过的痛,终将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忍一时之痛,换长久自在,才不枉来人间修行一趟。

点个“在看”,从此刻开始,引导孩子做一个自律的人,在该奋斗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

“双减”教育新*出台后,社会上好评如潮。

不少家庭在拍手称赞的同时,内心又隐隐地担忧,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后,质量会不会“水落船低”?

至于如何减负不减质,学校层面今后当然会有诸如提供延时服务、提高课堂效率、精准布置作业等举措推出。

但对于尝到过“抢跑”甜头的父母,会因为*府开出了“双减”药方,就药到病除吗?

我觉得,已经患上“教育焦虑症”的父母,最容不得孩子“闲”下来。

学校作业少了,他们就会想办法自己给孩子“加餐”;

校外学科类培训少了,他们会想办法托关系,找在职、退职的教师,或者他们自认为有点辅导能力的人士进行点对点辅导。

无论是自顾自给孩子作业上加餐,还是点对点找人辅导,都离不开重复训练、重复刷题的低效率学习。

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也许如此重复性学习会有成效,但新高考重思维、重能力、重情境、重价值观的导向,会让刷题式学习逐步丧失红利。

如果没有父母们家庭教育行为的矫正,“双减”推出后很难实现让孩子高质量成长的预期效果。

“双减”后,新父母们该在哪些方面着力?

一增:增加伙伴关系的亲密度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就是对话。高质量的对话,需要亲密度高的伙伴关系。

孩子的学习伙伴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成人,包括父母、老师、长辈;

二是身边的同学、玩伴。

父母是孩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伙伴。也许有家长说,现在孩子学习的东西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辅导了,如何陪伴、对话?

我觉得父母角色和孩子学习的对话,并不在于某道题如何解答,某个知识点如何掌握,而在于给孩子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状态的示范。

我至今都忘记不了我上初中时,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晚上陪伴我学习的场景:

我坐在小煤油灯下写作业,母亲先是在老远老远的地方专心致志地切猪草,然后坐到我的桌子边借着光纳鞋底。她基本没说什么话,但她做事的态度影响着我,让我不好意思懈怠。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个别”。

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

孩子的叛逆,是对父母的唠叨、数落行为的反感。别以为苦口婆心就是对孩子的好,很多孩子跳楼、弑亲事件,都是因为父母苛求式的唠叨引发的。

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

陪伴孩子的投资是有价值的投资,亲子关系是要用时间来维持的。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要指望孩子有多优秀。

“双减”后,迫切需要那些喜欢流连于无效的交际场上的父母们回归家庭。

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

如果父母回到家中总是手机不离手,追剧不停歇,甚至打牌成了瘾,这样的示范“*化”作用十分明显。

也许有家长认为,各人有各人的责任,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长的任务就是休闲。

只懂得回家休闲享受的父母,陪不出勤奋刻苦的孩子。

父母好的示范,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完成“和大人一起读”,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庭小游戏、小运动,和孩子一起聊聊生活中的趣事。

当然,父母们还应该帮助、鼓励孩子找到同龄的玩伴、学友,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状态。

二增: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

“双减”可能会少了书面的家庭作业,但绝不会少掉了大量的整本书阅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万字以上”。

万字,大约是四五十本书的样子,这只是一个保守的底线要求。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该基本维持在本左右。

参加过今年高考阅卷的高层人士透露,从卷面作文和现代文阅读题解答,完全可以判断一个考生阅读量。

阅读量大的学生,大抵语言是灵动的,思维是多元而深刻的,得高分也是自然而然的。做题多而阅读少的考生,作文等级基本是会被打入三类四类文。

“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

做题训练,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

借助童书,父母的童年被唤醒,并与孩子的童年发生共鸣,家庭教育的密码被打开了。

三增: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

有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浅显的回答: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得好收入。

细细想想,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活。因此新教育提倡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例子:

孩子十几年寒窗苦读,家长牺牲一切相伴左右,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理想的大学,然后也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但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后,这才发现孩子的生活能力太弱,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低能的、无趣的。

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无法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教育能算是成功的吗?

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不在学校,而是家庭。倘若家庭将重点放在关心学会学习上,学校更多地去操学会生活的心,显然是本末倒置。

“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

其实,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体验生活就是在接受活生生的教育。

四增:增加艺术修养的感受度

有人说,艺术是心灵的避难所。

柏拉图甚至有这样一个的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

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

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

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

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山东省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

这些年,不少父母也认识到了艺术“成人之美”的效用,也在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参加一些艺术类的培训。

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进入初中后,就开始与艺术类的培训、体验活动渐行渐远。

新教育认为,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

无论是冲着提高学业成绩,还是涵养孩子的灵气,“双减”后,父母都应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陪着孩子听会儿音乐,看看电影,逛逛画展。

好在这次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主要针对的是野蛮式生长的学科培训,艺术类培训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朱光潜先生在《音乐与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

“音乐不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而且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

“如果要教育的力量普及而又深入,除音乐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呢?”

最后,我想说:

“双减”之后,成绩将不再是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等待他们的是另一条全新跑道。

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背后是孩子接受的教育,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更多来自家庭、社会。

“学霸”之外,期待看到更多卓越的孩子涌现出来:

他们不仅好学乐思,还拥有阳光的心态、强大的审美力……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路上,千万别指望孩子自觉。”

每一个优秀自律的孩子

背后都站着严格管束的家长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都不会指望孩子能自觉。华语乐坛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曾在节目中自爆小时候被母亲逼着学钢琴的辛酸史。周杰伦从4岁开始学钢琴,还被妈妈要求每天练2个小时。而小时候好动的他,根本坐不住,妈妈叶惠美就会拿着藤条,默默地坐在一旁督促。每当听见窗外别的孩子们在外头嬉戏打闹玩游戏的声音,周杰伦心里就特别的难过。周杰伦甚至埋怨妈妈:“为什么别人都在玩,而我要学钢琴”。但是,妈妈还是不会放松对他的要求,拿着藤条逼迫他练琴,他只能继续练习。成名之后的周杰伦,非常感谢妈妈的一番苦心。正是因为妈妈的高要求,才让周杰伦凭借音乐才华在华语乐坛中有一席之地。

真正的教育,应该带上紧箍咒,用规则和教养,去除本性中的任性与散漫。

任何一个“自觉”的孩子,都少不了父母的长期陪伴、正确管教与严格督导。

而那些懒得管孩子的家长,还一边怪孩子不自觉,一边怪老师作业布置得太多。

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每一个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严格管教的父母。

每一个自律的假期

都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教育路上,父母永远不能只指望孩子自己变得自觉、自律。

你都不教他,他就永远学不会,自觉和自律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的。

如果你看到一个“自觉”的孩子,那一定是父母长期陪伴、正确督导和严格管教的结果。

衡水中学的教育方法让我们明白:

孩子不怕高标准,就怕没有具体的帮助。

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觉性的时候,我们就要在学习上、在生活上给予他具体的指导,手把手指导他养成习惯。

宋倩的教育方法让我们明白:

奖惩分明、宽严有度的教育才是健康的。

管得太严也不好,管得太松也不好,我们一定要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1.监督孩子的学习

不纵容孩子偷懒,不放任自己偷懒,父母每天要定时督促孩子学习。

延迟满足孩子的心愿和欲望,鼓励他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分清事情轻重缓急。

2.狠抓孩子的习惯

一旦发现孩子有坏习惯萌芽,就要立即遏制纠正,用好习惯取代坏习惯。

家长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先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3.严管孩子的手机

不要放任孩子玩手机,也不要放任孩子过度娱乐,引导孩子多做有益的事情。

最好给孩子制定规则,约法三章,通过规则教会孩子自我管理。

曾有老师说过:一个假期=半年学习效果,每个假期都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到底是靠自觉自律,还是靠父母管教和监督呢?在小玖看来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缺乏自觉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长永远不要单纯指望孩子能“自觉”!

管出好孩子

惯出熊孩子刚当班主任那会,最怕的就是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哭得厉害,不愿来上学了。”我就很着急,和老师们一起反省,是不是教学方式不对,是不是生活照顾不够细致,是不是课程让孩子不感兴趣……最后发现不管怎么改变,总有愿来的和不愿来的,而不愿来的,就那么几个。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是,有个孩子是走读的,每周回家一次,不哭;而另外一个孩子每天都回家,早上和妈妈分开时还要大哭一场。后来我就明白了,孩子愿不愿意来主要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家里要求严格,孩子就“自觉”地来上学;家里太松散,父母心志不坚定,孩子就不愿来。所以,后来新的孩子入学时,我都预先给家长说,不要以孩子愿不愿来上学来判断学校的好坏,来不来上学是家长的问题,到了学校能不能学好才是学校的问题。孩子愿意来上学,也并非是学校的功劳。现代教育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就是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听起来很高明很动人,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为什么?因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觉。小孩子就像个小动物,是一个感性的情绪化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意志力。教育孩子如果一直宠着、哄着、惯着,那他以后会更加不自觉,更加为所欲为。一直都很认可一句话: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想培养出一个熊孩子很简单,由疼爱到溺爱,孩子被娇惯放纵久了,就会变成熊孩子。而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也很简单,那就要给他恰到好处的管束!

孩子的自觉性

越早培养越好孩子的自觉性培养,越早越好,因为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正常的话,至少也要到十五六岁,才能初步建立起来。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必须要有成人的陪伴、督导以及管束。

家庭教育

不要指望孩子自觉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中,他将永远也不能成长,也经受不住任何挫折。相反,如果你从小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他也会成为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所以,不要那么强调孩子的“自觉”了,“自觉”一词对孩子太沉重,他小小的身体和心灵承受不了!该训的时候训一下,只要你训得适时适度,孩子会因为你训他而感到轻松!如果你一直装模作样下不了手,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教、对峙、冷战,那样孩子才会真正受到伤害而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所以,今天的父母师长们,不要再指望孩子的“自觉”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你看到一个“自觉”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师长长期陪伴、正确督导和严格管束的结果。这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孩子就是这样,他需要大人的管束,他必须在大人的管束下才能成长。孩子就是孩子,成人就是成人,成人天然就有管教孩子的权利,只要他人格正常,他就有这个能力。“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不要在意那么多流行的词语和口号。作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行为逾越规范时,就要及时指出来并进行纠正,否则他会一错再错。有时候,孩子需要适当的强制,这种强制并不是对他的压迫,而是在他意志软弱的时候帮他克服困难,让他变得更加坚强。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觉自律是目的,基础打牢,不怕地动山摇。在教育路上,永远不要只指望孩子自己自觉、自律,父母还是要起到监督的作用!

从这一刻起,家长要努力和孩子一起奔赴这美好的未来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双减后,家长的责任清单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