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他追回万件宝物后被故宫开除公职,却玩成了
TUhjnbcbe - 2023/9/24 21:04:00

他追回万件宝物后被故宫开除公职,却玩成了名震世界的一代大家

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颁发“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由就是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奠定了该学科的基础,把明式家具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填补了中国研究明式家具的空白。

王世襄生于年,是个标准的世家子弟,其先祖曾是福州城内的望族之一,父亲王继曾一度担任张之洞的秘书,后任北洋*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曾留学欧洲,是著名的花鸟画家。大舅金北楼是民国北方画坛领袖。出生于这样的望族,若自幼勤于诗书,真有可能成为“钱钟书式的人物”。

幼时王世襄得了猩红热,传染给了大他两岁的哥哥王世荣,结果王世襄命大扛过去了,哥哥却死了。由于家境优裕,王世襄活得自由自在,每次去舅舅家,不是捅马蜂窝,就是上房揭瓦。

京城里各种杂七杂八的传统玩意儿,他很小的时候就一个个玩儿得有板有眼,混迹于前清的遗老遗少之间。亲戚们都劝金章好好管教王世襄,金章却对王世襄万分宠溺,说:“只要于身体无害,就随他去吧。”

就这么一路玩下去,王世襄根本不把学业放在眼中,考入燕京大学医学科后,他仍不收心,沉醉于种葫芦、养鹰、养狗、养鸽子,他甚至臂上架着大鹰跑去上学。没多久,功课自然落下,加之理科基础并不好,只好转到了国文科。因为国学基础好,王世襄到了国文科如鱼得水,王世襄自觉得毕业不成问题,从此就玩儿得更欢了。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年春,一直疼爱他的慈母金章突然去世,王世襄经受了出生以来第一个打击。他深知母亲对自己的期盼,只因宠爱,才不肯将他的自由困在诗书之间。母亲的去世,使他醒悟,觉得自己愧对父母的关爱和期望,于是开始认真念书。这年,他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从此摒弃一切玩好,专心学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王世襄辗转跋涉,来到中研院所在地,他遇到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梁、王两家是世交,梁启超是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的门生。梁将王世襄推荐给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傅斯年看不惯王世襄身上的“纨绔之气”,知道他曾是少年玩主,断定难成大事。

年8月,日*投降,经梁思成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推荐,他被派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文物。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古玩商,整日往返于北、津之间。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件。之后,王世襄又在天津接收溥仪保险柜中的一批珍贵文物,多达20匣,价值连城。

更为艰难的“追索之路”,是要从日本人手中拿回国宝。考古学家李济在日本碰了一鼻子灰后,追讨文物的重担便落在王世襄身上。到了日本,王世襄也四处碰壁,当时联合国规定写明:要求偿还的文物,必须经证明确为“抗战”时被劫被盗,还要列举损失文物的名称、制作年代、形状、尺寸、重量等,最好附有照片…

可王世襄哪儿去找那么详实的材料?王世襄十分气愤,一方面大声疾呼,一方面通过美国在日所设文物机构寻找资料。年2月,王世襄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把善本书运回上海,使这批国宝完整回到中国。郑振铎曾说:“若是以后这些书落在日本人手中,那中国人要研究中国的文化,岂不是得跑到日本留学了!”

年9月到年10月,王世襄为国家追回共6批文物,加上追回的箱善本书,数以万计。这是王世襄人生中最自豪的一件事,没想到,这却将他推向了深渊。

年,国家各机关开展三反运动,因王世襄先生曾追回大量国宝,审查组怀疑他牟取私利,将其关押10个月,还染上了肺结核。待到无罪释放后,王世襄先生被文物局告知“已开除故宫公职,可去劳动局登记,自谋生路“。养病一年后,王世襄到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又在“音研所”被划为右派。

王世襄几度想要回到故宫,均无果,到了十年浩劫,终于梦碎。对此,王世襄从未有一句抱怨、诋毁,但可以想象,一个视文物为生命,对故宫和文物研究如此深情的人,一个将追讨国宝视为平生最得意之事的人,被无端猜疑、审查,最后被撵出故宫,内心会是多么的悲凉…

然而,故宫开除了王世襄,却逼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民俗文物、文博大家。离开故宫之后,他每天起早贪黑,钻研自称“偏门”的学问,开始收藏、研究明清家具、鸽哨、竹刻、葫芦…为了收藏和研究这些文物,王世襄可以说是散尽家财。

年,浩劫风暴来临,目睹红卫兵“破四旧壮举”后,王世襄举目环顾,家里都是多年精心收藏起来的珍贵文物。王世襄想了想,就主动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抄家。幸好当初文物局派来的都是行家,对王世襄的藏品多加保护,这才使得各种珍品躲过一劫。

年,55岁的王世襄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而他的夫人袁荃猷去了天津团泊洼干校,三个儿子也分别下放兵团劳动。王世襄牧牛、放鸭、种菜…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看上去俨然一位村野老夫。面对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王世襄一直表现得极其乐观。

王世襄一生著述30多本,学识之广博,意义之深远,前无古人,恐怕亦后无来者。其中《明代家具研究》、《明代家具珍赏》,乃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家具领域里程碑著述,此书一出,更是开拓了一个产业。王世襄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收藏。

20世纪90年代,王世襄的名声越来越响。尤其得知他的出身和藏品后,许多人都好奇这位奇人:“生活中岂不是考究至极?”然而,王世襄早年虽出生于望族,后来却与街上的老大爷无异,身上穿的衣服,手中拿的碗筷,几乎都是随街可买的大路货。甚至平时用的瓷器和日用器皿,连一个成套家用细路瓷器都比不上。

生活上,王世襄过得去就行,在做学问上,却来不得半点马虎。每天早上4点,书房就已亮灯。平日,他惜时如金,很少接待客人。住的大院儿外贴着一张毛笔告示:“工作繁忙,恕不见客,请见谅。”外人来敲门,他半开门,探出头来说一句“我很忙,没时间”,就把对方打发回去了。

王世襄有个外号,叫“柜人”。年唐山地震,震后第一天夜里,王世襄东厢房掉下一块屋脊。次日,周围居民在院子里搭床过夜,王世襄不愿离开家里的珍宝,便在紫檀大柜的搁板上铺上毯子,人钻进去,勉强能把腿伸直,数月之间,当起了“柜中人”。

马未都和王世襄王世襄为此忧心忡忡,想来想去,他打算捐给故宫,可故宫方面没有家具专馆。直到上海博物馆完工,开了家具展厅,王老手中那批明式家具,以当时国际行情的十分之一的价格,于年2月全部藏入上博。旁人得知此事,骂他是大傻瓜,王世襄却毫不在意。

这便是散尽家财收藏珍品的王世襄,在他看来,这些珍宝并非一人所有。这是人类的财富,它们真正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亦非一人可占有,让所有人去了解它们的美和底蕴,才是让文物传递真正的价值。在王世襄的心底,让珍宝代代相传,让中华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知道,恐怕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年11月28日,王世襄与世长辞,享年95岁。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为传统文化奔走,希望中国“观赏鸽”能被世界所知,不管上哪个节目,都在为鸽“发声”。

老人用自身学识、专注和匠心,完满地走过了后半生这段胜利之路,留下了比传奇更厚重的文化宝藏。待其离世,香港作家董桥闻听噩耗,连连摇头,只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亦足以总结王世襄的一生:“这样的老人,以后没有啦,没有啦!”

世间好玩的人多,会玩的人少,最难得的就是像王世襄这般“玩物成家“。人人笑其冤,他却乐在其中,感受旁人无法感受到的最高享乐。正如他本人所言:“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乐。倘得来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乐而言?”

若没有王世襄,那些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玩物”,将永远无法跟“文化”二字关联起来,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以至于曾有人评价说:“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但再也不会出现王世襄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追回万件宝物后被故宫开除公职,却玩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