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世纪,柏林城市糟糕的卫生情况,造成了哪些后果?19世纪60年代,一本公共卫生杂志的编辑弗里德里希·贝伦德博士描述了他在柏林的童年状况:在夜晚,当清洁工处理垃圾和人类排泄物时,有人居住的地方所有的门窗都是紧闭的。
处理垃圾和人类排泄物时所产生的臭味让居民难以忍受,尽管如此,它还是会进入房间,人们的鼻子开始刺痛,疾病和呕吐的现象时常发生。
在这段时间里,任何能够逃离房子的人都会逃跑,待在其他地方。由于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生活垃圾、人类排泄物等也急剧增多。
粪坑等传统的废物处理方式也逐渐显得不合时宜,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现有的城市卫生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而城市里饲养的动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
一、肮脏的环境
据统计,年,柏林市区内有匹马、头牛、头猪、只羊和只狗。这些动物的粪便散落在街道、绿地和庭院里。
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柏林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
用于农业肥料的粪便供应明显大于需求,随着农民支付的价格不断下降,运输城市垃圾和人类排泄物的生意也难以维持。
柏林著名的医学家、公共卫生先驱鲁道夫·菲尔肖描述了这场危机:众所周知,我们城市的所有运输者,都是缓慢或迅速破产的。
主要原因总是相同的:缺乏市场。要么农民根本不想拿走粪便,要么他们不会为此付出足够的代价。因此,废物运输者利用各种方式来处理他们所运输的东西。
我至今记忆犹新,在离城市很近的地方,废物运输者直接将一整车的粪便倾倒在蒂尔加腾的小路上。其他城市也是如此。
污水、垃圾和人畜排泄物由于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导致城市街道、房屋附近到处都是臭味熏天,废物堆积如山,这给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医生以及医疗设施的缺乏19世纪初期,德国只有少数医生和辅助医疗人员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除了受过学业训练的合格医生之外,还有助产士经常行使医生的职责。
一些外科医生负责治疗各种身体疾病。药剂师不仅调制和销售药品,而且还向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建议。同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非专业医生。
即所谓的庸医,在没有任何正规资格证书的情况下行医。年颁布的自由贸易条例宣布医疗活动这一行业对任何人开放。
只有“医生”这一称号仍然保留给持有有效的国家行医资格的人,要想获得行医资格,对此必须完成大学课程和通过由国家控制的期末考试。
而即使到了19世纪末,学术医生的数量也十分少。德意志帝国初期,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几乎没有接触过医生,特别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
而在城市,情况略有不同。早期,只有城市中上层阶级才能享有医疗服务,从19世纪初开始,一部分城市工人阶级实际上也已经开始接触由专业医生所提供的服务。
二、医疗服务
即使并非总是自愿的。随着贫困救济制度的重新制定,当时大多数德国城市为登记的穷人提供了医疗服务。
地方当局要么聘请私人医生来负责照顾登记的穷人,要么请官方指定的城市医生来照顾他们。
年,柏林市雇用了12名全科医生、12名外科医生、2名眼科医生和1名工作人员,他们领取年薪,为多人提供医疗服务。
12年后,登记的穷人越来越多,所需要的医疗服务需求也逐年增加,以致地方官员不得不将全科医生的人数从12人增加到1人。
据官方统计,年,整个德国只有名医生,还大约有14名助产士和无数无证医生未登记在册。
一位医生大约负责人,比例约为1:。20年后,这一比例变为1:。各地区不平等现象继续存在。
年,德国城市医生有人,其中人口超过10万人的大城市有名医生,人口在5万-1万人之间的中等城市有名医生。
人口在5千-1万人之间的小城市有名医生,人口在-人的城镇有名医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医生人数相差甚远,人口最多的大城市医生数量却明显少于小城市和城镇,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医生数量的不足也更为明显。
大多数有从业资格的医生更喜欢在城市里工作,因为在城市他们能够找到一个有偿付能力的群体。
而在农村地区,情况恰恰相反,没有行医执照的医生不得不去农村工作,以填补这一空白。医疗卫生统计数据所反映出的这种不平衡关系主要体现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上。
年,柏林每12.7名医生负责1万人,而在西普鲁士,每.1名医生负责1万人,德意志帝国平均水平为每4.8名医生负责1万人。城市医生缺乏的同时,城市医疗设施也严重不足。
据统计,年,医院数量只有家,平均每人中只有24.6张病床可供使用,床位需求紧张,扩建需求较大。
年,医院的总数为家,提供的床位为7.5万张。在学校,每位医生负责的学生人数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
据统计,帝国初期,柏林一位医生大约需要照看名学生,在巴门,学生人数几乎高达1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进行的相关的医疗检查也都只能是敷衍了事。
三、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出现
随着德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流向城市,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为德国工业带来市场和劳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
例如城市房源紧张,居民住房更加拥挤,居住条件急剧恶化。城市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卫生设施不敷使用,公共卫生环境进一步恶劣。
城市医护人员与医疗设施有限进一步导致城市医疗条件恶化。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德国城市的公共卫生危机,制约了德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城市公共卫生危机的出现,直接威胁到了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人口死亡率高,尤其是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是城市传染病的流行,例如肺结核、霍乱、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和白喉等,几乎在德国各大城市都发现了这些传染性疾病传播的踪迹。
城市人口死亡率高据相关数据显示,在19世纪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以及70年代早期,德国城市人口死亡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只是在19世纪40年代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较小。
其中在19世纪60、70年代,城市人口死亡率达到峰值,这与德意志帝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相对应。德意志帝国初期,德国城市人口死亡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且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德意志帝国初期,普鲁士拥有帝国最多的土地和人口,同时也控制着国家的主要部门。
据统计,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普鲁士,全国万人口中有近五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普鲁士。
因此普鲁士作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影响力最大的王国,此时期在-年间,普鲁士城市人口死亡率与农村人口死亡率的差值皆大于零。
说明这一时期城市人口死亡率一直高于农村人口死亡率。在-年间,城乡人口死亡率差值呈上升趋势,且城乡人口死亡率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城市婴儿死亡率高,且城市与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存在一定差异城市人口死亡率仅是衡量目前城市人口健康状况的标准之一。
因此,单单研究城市人口死亡率的变化状况是远远不够的。
婴儿死亡率作为城市人口死亡率的一大重要分支,其变化与城市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息息相关,且婴儿死亡率也通常被视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在某些年份里,德国出生的婴儿中只有三分之一可以在第一年存活下来,而且在第一年存活下来的婴儿中通常也只有一半能够健康的活到成年。
结语
传统上,城市人口是一个高风险群体,尤其是对于新出生的婴儿来说更是如此。工业化和城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条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密度的迅速增加,疾病也加速传播,对新生婴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