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也正走来,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春风拂面、沁人身心,生机盎然、催人奋进!
春暖花开的季节,养生也是要注意一些问题:
祖国医学认为五行之肝木、脾土,在春季肝气旺盛主生发,而木易克土,所以春季养生不当则容易损伤脾土,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春季养生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情绪和畅,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保持五味不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等;还要注意健脾利湿的食疗,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
初春时节,既料峭轻寒也春风和煦,此时湿气易夹寒而来。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要预防“倒春寒”;而且初春的降雨也会引起气温下降变化,这对老幼群体身体健康威胁较大,比如温差会导致老年人的情绪、血压波动,甚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还容易患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流脑等传染病,儿童则更容易中招。所以这里还是再次提醒大家,春季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
此时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凛冽不像寒冬腊月,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外邪致病;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春捂”的具体建议如下:
怎么捂?
“下厚上薄”:即“春捂”要捂下肢、脚,上装衣物可以略减,养阳又收阴。民谚也有“寒从底来”之说。
捂哪里?
一是捂腹部,特别是“神阙”(肚脐),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纽,受寒则会致气机郁滞;
二是捂下肢、双脚,特别是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穴,其对人体的内分泌调节、健脾和胃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捂背部,我们背部督脉为阳脉之汇,腰为肾之府,肾乃气之根,所以同时注意捂“肾俞”“命门”穴,保阳护肾此之意也;
四是捂“神门”,此系心经穴,心者君主之官,乃人体脏腑元气之源动力;
五是捂“风池”,脑后怕风,阳之所畏,发际欠庇护,风邪易上犯;
六是捂“天突”,此穴其后即是气管,是人体气机出入的通道,也是冷空气最易外侵的部位,保暖不当则肺气不利,再加捂风池穴,就如先贤留下围巾和高领衣服习俗的目的是一样的。
另外,春季之所以易暴发传染病流行,也是因为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易随风传播,所以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阳气,走出去锻炼身体,守规律增强抗力,预防包括新冠在内的传染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