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把疱疹性咽峡炎错当成感冒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天气越来越热,各种细菌病毒渐渐“活跃”起来,疱疹性咽峡炎也进入高发期。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感染,比手足口病传染性还强,它会让孩子口腔长满“小泡”,导致喉咙痛,吃不下饭。为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今天小编特邀海医院儿科专家来介绍一下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多数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其传染性强,全年均可发生,呈散发或流行。流行期多为夏秋季节,如每年4~7月为疾病高发时期,秋冬季也常常出现流行。

此病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常常容易暴发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通过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口腔黏膜上出现一个或数个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

症状: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多为2~4天,病程1~2周,最初的症状通常为发热和咽痛,咽痛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发热大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也可高达40℃以上,甚至出现惊厥。大多数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为2~4天。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与口腔溃疡有点类似,但部位不一样,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一般在咽峡部,而口腔溃疡可以累及口唇粘膜、颊黏膜及舌体。

其他症状:食欲不佳、肌肉疼痛、疲劳乏力、头痛、腹痛(严重者出现呕吐)。

别把疱疹性咽峡炎错当成感冒

疱疹性咽峡炎在初期很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普通感冒多由呼吸道病毒引起,表现为流鼻涕、鼻塞、咳嗽、疲倦、食欲减退、发热。而疱疹性咽峡炎有两大明显特点:一是高热,体温在39~41℃;二是病程较长,持续3~4天,甚至一周以上。虽然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但疱疹性咽峡炎发病后,孩子会发高烧,随后出现咽部肿痛、小疱疹、溃疡等症状,表现出烦躁、哭闹、流口水、拒绝进食等。

对于感冒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咽喉部的疱疹是最重要的鉴别点。所以,如果最近家长发现孩子持续高烧,就要留意观察孩子的口腔咽部变化,看看是否有疱疹。一旦怀疑是疱疹性咽峡炎,医院诊治,切不可当成普通感冒发烧而继续自行用药。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1.发病年龄不同:手足口病多发于半岁到六岁的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多发于一岁到七岁的儿童。

2.发病部位不同:手足口病患儿多在口腔内舌、牙龈、颊黏膜、硬腭上出现疱疹,同时手、足、臀部均可能出现皮疹与疱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手、足等部位不会出现皮疹与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传播方式

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粪-口传播。粪便带病毒时间长、量多,传染性更强。污染的手也是传播媒介,尤其是在儿童之间。另外,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口腔疱疹液,或被分泌物、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和物品等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传播对象

疱疹性咽峡炎多发生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但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因此同一患儿仍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导致重复的感染发病。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属于自限性疾病,因此,出现疑似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对症治疗。

1.控制高热:体温38.5℃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头部冷敷、枕冰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等;也可给予药物降温,宜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

2.止惊治疗:发生高热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治疗,可首选咪达唑仑缓慢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肌肉注射;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

疱疹性咽峡炎日常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的家庭护理重点是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并加强病情的观察,注意有无发热、呕吐、腹泻等并予以相应处理。一旦发现新的症状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1.加强隔离: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应按照传染病进行管理隔离,患儿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要去上学。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医院复查是否痊愈,痊愈后再隔离一周。上学的幼儿隔离一周后带康复证明回学校。

2.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3.多通风:定期打开门窗通风,让居室内空气流通,以保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4.减少聚集:疾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到人员聚集场所,除了患病幼儿不要串门外,患病幼儿的家长也尽量少串门。

5.加强消毒:肠道病毒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应彻底消毒。消毒方式有水煮沸、热水浸泡、消毒剂消毒、紫外线灯消毒、漂白粉消毒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