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国四公子中,为何这三位在文化艺术界 [复制链接]

1#

民国年间,有四位男子凭显赫的家世、聪颖的天资、良好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名扬天下,人称“民国四公子”。其中一位就是张学良,因许多人熟知其人其事,本文就不赘述了,只讲另三位。

关于“民国四大公子”,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除了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外,另三位分别是载治之子溥侗、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和张镇芳之子张伯驹。

溥侗:酷爱剧艺清华执教,曾随汪伪大节有亏

溥侗,字后斋,号西园,别称“红豆馆主”。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因排行老五,人称“侗五爷”。其父载治是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曾孙,世受皇恩。

载治之子溥侗

载治去世后,溥侗继承了父亲名下的一处皇家园林治贝子园,将其命名为“红豆馆”,并在此修建大戏台,组织戏班,并时常邀请京城名角前来演出。

从此,溥侗痴迷京剧和昆曲艺术,遍访名师,向陈德霖学旦角戏,向王楞仙学小生戏,向钱金福学武净戏等。同时,他还熟练掌握了笛子、二胡、三弦、琵琶、鼓板等演奏技艺。在京剧《群英会》中,他更是一人分饰周瑜、鲁肃、蒋干、曹操、*盖五个角角色,个个演绎得出神入化,技惊四座。因此,戏曲界一致认为溥侗是“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票界大王”。

另外,溥侗还是一位戏曲教育家、活动家。年,他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讲授昆曲。他治学严谨,要求学生排练30至50遍方能上笛,基本功十分熟练方能说身段,衣着搭配符合角色要求方能登台演出。

抗战期间,汪伪*府在南京成立。听说溥侗滞留上海,汪精卫任命他为“*府委员”,还派给他一个秘书。溥侗向来无心*治,整日不去上班,不是找朋友下棋,就是在管家催促下写字,以换钱度日。

抗战胜利后,溥侗因在汪伪*府任过职,被列入汉奸名单,押解到南京受审。当时,他身患中风,由执法人员用藤椅抬着进入法庭。

法庭上,公诉人指控溥侗在汪伪*府对美宣战书上留下签章,依法应以叛国罪论处。

溥侗当庭慷慨陈词:“签章是我的,但我还有话要说。当年,国民*府内迁重庆,我因体弱多病,未能随行,深感痛心。此后,我在上海卖字度日,却并未与汪伪*府同流合污。期间,虽被汪精卫委任‘*府委员’一职,但从未就任。至于写字的印章由管家代为保管,宣战书所用印信由汪伪*府派来的秘书把持,我从来没有碰过,请法官查明真相后再定罪不迟。”不久,他被保释出狱。

年6月,溥侗在上海病故。出殡当天,其生前弟子、戏友及曲艺界人士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随后溥侗被安葬在昆曲的发源地——苏州灵岩山。

袁克文:诗词书法无一不精,晚年穷困病亡天津

和溥侗一样,袁克文也是昆曲和京剧的名票。两人曾共同组织“言乐会”,每年端午节邀请各大名伶在北海画舫倾情献唱,可谓票界一大风景。

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袁世凯的次子,其生母是金氏是朝鲜人。他自幼聪颖,过目不忘,后来师从“近代津门四大书家”之一的严范孙、“江都才子”方地山等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深得袁世凯的喜爱。

袁世凯次子袁克文

再加上袁克文很早被过继给袁世凯宠爱的大姨太沈氏,沈氏不能生育,对其宠爱有加,使得袁克文更加恣意任性、放荡不羁,吃、喝、嫖、*、抽无所不干。另外,他还娶了五房姨太太,情妇竟多达七八十个,而且多半是青楼佳丽、当红名妓。

不过,袁克文虽出身官宦世家,但对*治毫无兴趣,自言“志在做一名士”。相反,他的兄长袁克定痴迷权位,一心鼓吹袁世凯恢复帝制,袁克文对此嗤之以鼻。而袁克定知道父亲喜欢袁克文,为了保住自己将来“皇太子”的地位,便想除掉这个心头之患。

一次,袁克定宴请诸弟,劝酒时袁克文借故未饮,暗中将随身携带的银饰品置入酒中,结果竟变成了黑色。袁克文一气之下,扬长而去。

袁克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在袁克文的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监视其行踪。一天,袁克文与众文人集会,一时兴起,题写了一首《感怀》。诗中的最后一句写到:“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表达了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不满。

这首诗很快被人送到了袁克定的案头,袁克定当即把它转交给袁世凯。袁世凯一看,勃然大怒,下令将袁克文软禁在中南海。

袁世凯仅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退位。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袁世凯死后,袁克文又喜欢上了收藏字画和古董,很快将继承父亲的十几万银元的遗产挥霍一空,后来只能靠卖字为生。

即使沦落到这步田地,袁克文依然风流洒脱,丝毫没有一点落魄之感。他终日吞云吐雾,懒于起身,写小字时,便仰卧在床,一手拿纸,一手执笔,凭空书写。写完一看,字体娟秀,字迹工整。题大字时,他也不用桌子,命人拉住两端,挥毫淋漓,笔锋有力,而纸无损,围观者无不为之惊叹。由于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当时上海各种小报纷纷请他题写报头。

袁克文的书法作品

年3月22日,袁克文因患猩红热,病逝于天津寓所,终年42岁。他一生挥金如土,死后却只留下了20元的遗产,后事还是青帮的徒子徒孙帮他操办的。

袁克文出殡时,参加葬礼的各色人等达四千多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一支由上千名妓女组成的送葬队伍。她们统一装束,头系白绳,胸前佩戴着袁克文的头像徽章,浩浩荡荡走过,甚至抢了徐世昌、于右任等名流的风头,轰动一时。

张伯驹:倾家荡产保护文物,百件国宝捐赠国家

张伯驹,原名张家骐,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他6岁时过继给伯父张镇芳,那么,张镇芳是何许人?

张镇芳是清末进士,曾任长芦盐运使,署理直隶总督、河南都督等职。他是袁世凯兄嫂之弟,这样说来,张伯驹和袁克文就是表兄弟的关系了。两人又都喜欢京剧和收藏,因此私交甚密。

张镇芳之子张伯驹

年,道光皇帝曾孙溥心畲所藏唐代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经古董商人之手流失海外,张伯驹挽回不成,深感痛惜。于是,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购得溥心畲手中的另一件藏品《平复帖》。

《平复帖》是晋代陆基的真迹,素有“中华第一帖”的美誉。为了得到这一国宝,张伯驹委托中间人与溥心畲相商,结果溥心畲要价20万元。张伯驹无力购买,只好作罢。随后,他又请著名画家张大千从中说合,表示愿意出价6万元,但溥心畲仍然没有松口,未能成交。

年底,溥心畲的母亲过世,急需用钱。有人建议张伯驹可以借机买下《平复帖》,张伯驹认为这样做,难免有趁人之危的嫌疑,于是托人告诉溥心畲,只要以《平复帖》作为抵押,就可以先借给他一万元。溥心畲一听,深受感动,当即同意以4万元的价格将此帖转让给张伯驹。

张伯驹收藏的陆机《平复帖》

年,张伯驹得知我国传世最古老的名画——隋代大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流于市面,售价八百两*金。由于价格过高,他建议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收购此画,可马衡却以“院方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拒绝了。

无奈之下,张伯驹亲自找到《游春图》的藏主马霁川,向他讲述这幅画重要的文化价值,并警告:“谁把此画卖给洋人,谁就是中华民族的败类!”马霁川怕事情闹大,最终同意以*金两的价格转给张伯驹。

此时的张伯驹刚以两*金买了北宋宰相范仲淹的墨迹《道服赞》,手头拮据,只好忍痛将位于北平弓弦胡同一处占地达15亩宅院出售,才购得稀世国宝《游春图》。

为防止我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张伯驹卖房、卖地,甚至卖了妻子的首饰,保护文物多达件,后来全部捐赠给了国家。

年7月,张伯驹将自己珍藏的《平复帖》《道服赞》《游春图》等八件国宝级书画捐赠国家。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矛盾)亲笔签名,为他颁发褒奖令,并奖励其三万元。

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为张伯驹亲笔签名

张伯驹只收了褒奖状,对于三万元奖金,却坚辞不受,因为怕惹上“卖画”的嫌疑。后经郑振铎一再劝说,他才收了钱,随后用这笔钱买了国债,用于支援国家建设。

年2月26日,张伯驹溘然辞世,享年84岁。

这三位民国公子之所以有名,共同点是凭自己的文化艺术专业素养闻名,堪称民国“文艺圈中的名流”。但是,能在民族大义、爱国情怀上有大名者,除另一位“公子”张学良外,就要数张伯驹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