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说话吞吞吐吐,老是打磕巴的人,一句十个字的话,中途能停顿四次、音节重复三次,总共耗时一分钟。这种情况就是大名鼎鼎同时也臭名昭著的口吃了。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说话时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中间还各种卡顿、重复、拉长音,还经常省略掉发不出的音节,我们作为倾听者的感受是怎样的?是不耐烦?瞧不起?还是可怜?无论哪种情绪想必都不会太好。
口吃属于语言障碍,它不仅会让口吃者本身痛苦不堪,也会使他人难以接受。说到这里,可能连很多口吃者自己都很好奇,我这结巴到底什么时候得上的?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当然啦,很多口吃者都是从小就有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1、孩子为何会口吃?
造成孩子口吃的原因有很多,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牵涉到遗传、中枢神经系统及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了解孩子口吃根源有利于家长采取适当举措,也能让矫正师对症下药,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遗传、大脑和疾病
遗传这个原因还有待考察,到目前为止只是一个假设而已。但在世界各地很多调查中发现:上一辈人有口吃者,那么下一代人有口吃问题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不过,因为目前医学水平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脑发育问题倒是医学界普遍承认的原因之一。加拿大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发现:研究人员在对口吃者说话和思考时大脑皮层活跃度的调查后,发现口吃者(右利手)的右脑非常活跃,甚至隐隐有与左脑争夺身体控制权的趋势。
我们都知道,一般人习惯用右手,所以左脑比较活跃,但这项发现表明口吃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左右脑在“打架”,也许左脑想让我说“你好吗”,但右脑却不想这样,所以才出现停顿、重复的现象。除此之外,猩红热、百日咳等疾病也有导致口吃的危险。
模仿和暗示
孩子天生好奇,对周围陌生的世界总是抱着既警惕又好奇的心理不断探索。他们看到好玩的东西保不齐就会爱不释手,也许这件物品只能得到宝贝三天的宠幸,可这份兴趣和爱好从小就深深印在了骨子里。
他们对于语言也是如此。孩子在刚刚学会说话时都会异常兴奋,好像说话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活动,所以我们总能听到他们嘴里不停地嗯嗯啊啊。语言习得要先模仿再运用,儿童起初的语言都是重复父母和周围人的,所以语言环境对孩子极其重要。
北方有句俗语叫“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字正腔圆的语言不是一时半会能完全掌握的,可如果有个口吃者成天在孩子身边,孩子学会结结巴巴地说话是早晚的事。最让人生气的是当孩子口吃时,有些家长不但不去纠正,还哈哈大笑,觉得很有意思。孩子会错误地把这种笑容当作鼓励,不断重复,口吃就此挥散不去了。
儿童在语言习得期间难免出现口吃现象,只不过这种口吃只是暂时性的语言不流畅,是因为发音器官没有跟上大脑的发育速度,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可是,如果孩子已经度过了语言*金期却还保持着错误的说话状态,那么就是口吃问题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