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主播说节气惊蛰 [复制链接]

1#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惊蛰节气阳和启蛰》

主播:战江

惊蛰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

惊蛰

惊蛰的到来,正值九九时节,是人们欣欣然迎接久违的春姑娘的时候。惊蛰节气的基调,是温暖而欢快。

提起惊蛰,一种常见的说法是,隆隆的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小动物。

但是,惊蛰这个节气的“初心”,其实和雷并无关系。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出自人们过于丰富的联想。

以现代气候,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河流域区域,通常是在清明之后迎来初雷。

那为什么会有把惊蛰和雷声挂钩的这种误解呢?

第一,可能和惊蛰这个名字有关。它原来叫启蛰,因为要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被迫改为惊蛰。

启是一种渐变,而惊像是一种突变,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

实际上,所谓“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蛰虫从冬眠中渐渐醒来,春天的标志便是万物的苏醒。

所以使蛰伏冬眠动物从梦中苏醒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

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第二,可能古代一些学者的解读,被人误解了。比如元代学者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是,“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他说的是惊动和出走,而不是苏醒。真正开始苏醒是在立春,立春时“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是“因气至”,也就是因为温暖的气息,所以才苏醒。

第三,虽然惊蛰和北方的初雷无关,但却与南方特别是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初雷高度吻合,包括《淮南子》成书的淮南地区。所以在这些地区,人们完全可以将初雷作为惊蛰节气的标识。

这虽然不是惊蛰的古意,但恰恰是对南方惊蛰物候正确的本地化订正。而且惊蛰节气祭雷神也正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习俗的形成自然有它的气候依据。

惊蛰养生

中医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

实际上,

“发陈”主要就从惊蛰开始。

“发陈”含义有二:

一者生机萌发,推陈出新;

二者宿疾易发。

因此,惊蛰养生主要围绕

“发陈纳新”而进行。

惊蛰是运动的好时节,风和日丽,户外运动最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既可吸收大自然之精华,充养脏腑,化生精血;又可利用春阳发泄之机,排除冬天蓄积之废物。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在饮食调养上,吃的原则是保阴潜阳。饮食应清温平淡,可选择西兰花、芥蓝、芦笋、菠菜、刺梨、木瓜、甘蔗、豆腐、蜂蜜等食品,惊蛰多吃些升阳之物,如生姜、春笋、荠菜等,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及辛辣酸物。

惊蛰时节,冷暖不定,阴雨绵绵,容易导致感冒和流感;

春季天气还很干燥,是皮肤病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在春季瘙痒症、湿疹、荨麻疹等病症上;

惊蛰时节,万物生长,同时也是各种病*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吃了受细菌污染的食物,容易引起腹痛腹泻。另外,气温大起大落,有时保暖不当而受凉,也可能引起腹泻;

春暖花开,空气中花粉、尘埃开始增多,还有一些日趋活跃的微生物,这些致敏原一旦接触人体或为人体所吸入即可发生花粉症、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春季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

自然界中的一些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更容易得到传播,易引发传染病。最常见的有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以及麻疹、猩红热、白喉、百日咳等;

由于春季气候多变,冷热不定,人体的血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情况。血压控制不好,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春阳上升,不仅是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就连心情也随之波动。故此时应勤动脑、不动心,感觉迟钝些好,不要太纠结于得失名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