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文:静逸阅读
初次读梁遇春的文章很偶然,不过,当时那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梁遇春对火有一种独特的迷恋,他写给徐志摩的悼文《吻火》得到了非常多的盛赞。我读到的梁遇春的第一篇文章,是另一篇与火有关的文章——《观火》。
《观火》里面有一句话,那时读来很受启发,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是部始终、百读不厌的书,你哪回看到两个形状相同的焰呢!
梁遇春的散文给人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你会在不知不觉间被他的文字吸引、被他的思绪左右。就拿《“春朝”一刻值千金》来说,跟随梁遇春的笔触,竟然在某一瞬间对“一天之计在于晨”产生了质疑。
梁遇春酷爱迟起,他说我天天总是在可能范围之内,尽量地滞在床上;他还说自己脑子里所有些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
最有意思的是,梁遇春说自己的长辈在极力劝说自己早起无果后,居然反动了怜惜的心肠,长辈们早上九点钟时候走过梁遇春的房门前还是用着足尖。
爱迟起的梁遇春将迟起的快乐洋洋洒洒传递出来,受他的感染也莫名觉得迟起的幸福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
《“春朝”一刻值千金》同梁遇春的许多散文篇章相似,行文很是轻松愉快。不过可惜的是梁遇春的散文总数不足50篇。因为在年,年仅26岁的梁遇春不幸感染急性猩红热离世了。
梁遇春出生于年,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大学就读期间,梁遇春开始翻译西方一些国家的文学作品,这在梁遇春的散文中也有体现。比如《春醪集》中《人死观》一篇就引有瑞莱爵士的《世界史》及乔治·吉辛的《草堂随笔》。
梁遇春在《人死观》中探讨了人们对生、对死的不同态度。梁遇春在文章中假设说,若使生同死是我们的子女,那么死一定会努着嘴抱怨我们偏心,只知道“生”不管“死”,一心一意都花在生上面。
这段话细细品味很有几分道理,我们大多数人的确都是每日思虑如何打理生活,思虑生活的意义,期待能够拥有快乐圆满的一生。而对于死,有人避之不及,有人不愿触碰,梁遇春却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对死生出一些有些奇怪却酣漓的思考。
梁遇春在文章中提议,人生观这把戏,我们玩得可厌了,换个花头吧,大家来建设个好好的人死观。梁遇春的思想、梁遇春的文字透露出的洒脱令人神往,火也好,死也好,都在梁遇春的笔下充满魅力。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篇,由两位久别重逢的友人对话引发对价值观的探讨。十年未见,笔者“我”慨叹友人青丝毫未变,依旧充满着青春的荣光,青却羡慕“我”可以感到悲哀。青的那句——一个人能够有悲剧的情绪,感到各种的悲哀,他就不能够算作一个可怜人了——极富哲理。
自认为失掉了价值观念、容颜不改的青,羡慕不停挣扎、生活布满悲观情绪的“我”。这段友人之间的交流,是随波逐流与逆流而上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的探讨。文章最后,青的几句话格外有震慑力——将无数的价值观念,一条一条打破,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心一口一口地咬烂嚼化……把自己心吃进去和心死是不同的……
梁遇春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对生死、对人生观、对价值观都有非常深刻的思考,读他的散文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