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国年间战争频发,军队百姓死亡无数,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那些症状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4518161.html

李三万

摘要:古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是说大灾时大量人员短期内集中死亡,随之而来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瘟疫。战国年间战争频发,军队、百姓死亡无数,为什么没有发生大的疫情?

古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是说大灾时大量人员短期内集中死亡,随之而来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瘟疫。战国年间战争频发,军队、百姓死亡无数,为什么没有发生大的疫情?

传染病在古代称为“疫”,疫字在《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疫,民皆疾也。”——老百姓都得病就叫疫。疫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周礼》中:“遂令始难欧疫”,那时人们就意识到疫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

湖北出土的《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太祖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

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专门用来隔离麻风病人。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员在短时期里集中死亡,大量死尸没有得到迅速及时掩埋,大量暴露在外的腐烂的尸体就会出现病菌,从而引起大规模瘟疫。

先民们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通过血的教训,形成一种经验教训,就是腐烂的尸体会给活人带来疫病!考古发现在原始穴居时代早期,居住山洞的先民就有尊崇死者的习惯,会把死者的遗体留在居住的山洞里,但后来这样做的部落越来越少,直到没有。据推测,一个原因是有些部落里一些智慧高的人总结出每次部落发生疫病前,都有死者留在山洞里的尸体腐烂发臭,虽然不知道两者之间的确切联席和原因,但认识到两者之间显然有某种关联,从此开始改变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

另一个原因是继续坚持这样保存尸体的部落,最终都自然消亡了……所以,从那个时代活下来的古人,是知道尸体会产生疫病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先秦时期,而先秦时期给我们留下不多的文献典籍当中,已经可以看到先民们对“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总结,而且我国传统当中,“灾”的概念,除自然灾害之外,同样还包括“兵灾”、“匪灾”之类由战乱引起的兵祸。

一旦出现了短时间里大规模集中死亡,只要有能力就会尽快处理尸体,没能力的话,就会扶老携幼逃离相关地区。我们从历史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在战国那个奴隶制末期的时代里,还保留很多残酷的习惯,比如斩人头记功,比如用对方尸体垒成“京观”显示武功威吓敌方等。

不过也可以看到,那时候的人,却懂得用石灰腌制处理割下来的敌方脑袋,因为那时是用首级去记功领赏的,如果这个脑袋腐烂了,可就麻麻烦了。石灰最早记载于《周礼》,除了建筑战争炼丹印染用于房屋涂抹,驱虫消毒,墓葬。端午节有些地方的习俗有将混合有雄黄酒的石灰水洒于房屋角落。《左传》成书于公六年(前年)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采用深埋和土层过滤处理污水的方法,来防治疫病。这些都对战争结束后在客观上对疫病爆发产生了一定的阻止作用。

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也使我国战国时期,大战之后很少有疫病大规模爆发的状况,其一是我国从地理环境上相对封闭,在海洋、高原、荒漠环绕下,先民们已经适应地区性生物环境,天生已经对该地区疫病有足够的抗性,后世我们所熟知的那些鼎鼎大名的传染病;天花、霍乱、鼠疫……这时都还没传进我们国家,这些烈性传染病都要到汉代开始,才由胡人经西域通道传进我国。外来物种的生物侵害,产生的疫情,远非本地原生病毒可比,战国时代流行的原生病毒传染疫病,原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包括人,都有足够的适应性抗体,几乎不存在后世面对外来病毒完全没有抵抗性,这才会出现所谓十室九空,尸横遍野的惨状。

另一个,是古代人口不多,远远没有达到今天人口居住密集的地步。战国时代还只是城市发展的初期,所谓城,就是一些有土围子的镇子,我们从很多文学作品里还可以看到,到一千多年后的唐宋时期,世界上第一座百万人口的长安城,甚至到了更后面北宋的东京汴梁城,城里居然还可以有菜园子,城外更是动不动那条路就出现大虫,导致道路中断,更何况一千多年前的战国?

所以,即使真有疫病发生,有条件逃出百里的人屈指可数,而这时候,还有能力逃出百里之外的人,身体条件,基本也不可能是病人了,所以即使有疫病发生,在那个时代,也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处在疫区里的人基本上就是自生自灭,无法形成大范围严重的疫情。

总结一下,战国年代虽然战争频发,军人、百姓死伤无数,但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疫情,主要原因有:

第一,古人注重阴阳相隔,会将死者及时掩埋,而且生活区、生产区、墓葬区是严格分离的。人们的活动区域,通常是远离墓葬区的。这些习俗有效的防范了疫情的发生。

第二,古代统治者,对疫情极为重视。一旦出现疫情就马上将疫区隔离,能治就派医者救治,无能为力时就杀光疫区百姓,放火将疫区烧光,鸡犬不留。而且事后会彻底抛弃这个地区,不会再让人到疫区进行生产生活。这些手段虽然残忍,但是有效阻止了疫情的扩散与漫延。

第三,后来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的瘟疫,多为外来瘟疫。战国时,基本上还没有传入我国。例如鼠疫,源于今天的中亚吉尔吉斯的天山以北区域,匈奴人打不过汉朝,就将鼠疫传入中原,导致疫情爆发。鼠疫对人、老鼠有害,但对牛、羊、马的作用不大,匈奴人就是利用边境贸易将鼠疫引入中原。后来很多王朝严管草原与中原的贸易往来,这也是原因之一。天花、麻疹、猩红热……都源于东南亚,当时并没有传入我国。古代东南亚人口少,主要也是瘟疫较多的原因。近代东南亚人口增长迅猛,是由于医学防治能力大幅增强,有效的防控了疫情。霍来自于西域,战国时还没传入我国。梅毒则来自美洲,爱滋病、艾博拉……也是近百年才出现的,战国时更不可能有。

第四,古代中医传承体系完整,由于人口偏少,环境优良,中药采集容易,用药成本较低,也比较利于防治疫病。

第五,我国主要位于温带、亚热带气候区,气温适中,环境适宜,本就不属于瘟疫高发区。

这些就是最终使战国时期即便战乱频繁,大量人员死亡,却始终没有爆发大规模瘟疫的原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