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幼儿吞掉鱼钩,名医扯断佛珠,巧做取钩器 [复制链接]

1#

乾隆年间,一幼儿吞掉鱼钩,母亲一拽,勾得更紧了。名医叶天士急得冒汗,转身看见一串佛珠,一把扯断,一股脑塞进孩子嘴里。母亲大哭,“你干嘛?”

叶天士,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家世代为医,享誉苏州,其父亲叶朝采,更是医术精湛,且喜欢饮酒赋诗,收藏文物,颇有学士风范。

叶天士12岁时,便随父学医,可天有不测风云,2年后,不满50的父亲匆匆离世,留下14岁的叶天士,独自闯荡江湖。

叶天士不愿半途而废,他四处拜师,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行拜师之礼。从12岁到18岁,他先后拜过的名医达17人,因此,后人都称他"师门深广"。

当时,苏州百姓有了大病小灾,挤破了头也要请叶天士瞧一瞧,图个心安。

因此,叶天士在短期内,接触了五花八门的病症,而这些医案,也为他积累下大量经验。

曾有一次,医馆来了位女子,怀抱一幼儿,眼肿得像核桃。

原来,女子的丈夫喜欢垂钓,平时用完鱼竿,都要放到高处,以免3岁的儿子够到。可这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一进门就一头栽倒,哪顾得收拾钓具。

女子气呼呼放下孩子,将丈夫拖到床上,正要端水擦洗,突然听到一阵凄厉的哭喊,是儿子!

那孩子对钩子爱不释手,竟塞进嘴里,模仿鱼儿上钩,不料,竟刺破了喉咙。

妇道人家,爱子心切,本能地伸手去拽,可一拽,反而钩得更紧了!

见儿子越哭声音越小,丈夫又呼噜震天,女子想死的心都有了,还是邻家婶子破门而入,拖着她母子拜求叶天士。

叶天士知道,这病非药物能化解,必须用巧法子,可怎么个巧法呢?

他想到,若沿着鱼线,将喉咙撑开,鱼钩便可自动脱落,又或者说,将鱼线变粗,就可以施救。

叶天士来回观望,不经意看到一串佛珠,立刻有了主意。

他揪住外露的一截儿鱼线,将佛珠弄散,再一粒粒穿到线上,然后一点点提紧,珠子便划入喉咙。

最后,叶天士用力一推,钩子便脱离咽喉,随着鱼线被拽出。

孩子得救了,女子泣不成声,脱下陪嫁的玉镯相赠,叶天士却拒不接受: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自此,叶天士神医圣手、不分贫贱的美誉,传便了全国。

叶天士求知若渴,又能融会贯通。他既精于家传儿科,又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可谓无所不通。

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的不足,主张养胃阴;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精研古籍,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他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更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乾隆时期,叶天士牵头,带领大批江南名医,总结前人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

他一边行医,一边培养大批名医,史称"大江南北,言医者辙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同时,他身体力行,摆脱文人相轻的陋习,使自己的医术,集百家之长。

那时候,学医都要拜师傅,各自有各自的门派,对其他派系,都排斥打压。叶天士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

有一年,大疫流行,朝廷设立医局救济穷人,当地名医轮流坐诊,分文不取。

一个更夫全身浮肿,遍体通黄,名医薛生白挥手让他走,“准备后事吧!”不料,3天后,更夫竟活蹦乱跳,继续打更。

薛生白打听后才知道,叶天士2副药就将他治好了。为此,薛生白恼羞成怒,还将居处改名为“扫叶庄”。

叶天士家人得知,气得暴跳如雷,扬言也要改名,叫“踏雪斋”,却被叶天士拦住。

他特意登门,负荆请罪,并掏心掏肺,讨教学问。薛白生羞愧不已,二人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友。

叶天士行医一生,治愈者不计其数,堪称“众医之冠”,而他,也实至名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